2014年1月31日 星期五

《エリザベート》歌曲「闇影漸長」德日版歌詞比較

在音樂劇《伊莉莎白》中,主角Sissi曾經三度與死神會面。Sissi還是個活潑好動的少女時,有一次爬樹發生意外,她的靈魂與死神在陰間相遇,由於Sissi的外表美艷動人,因此死神一眼就愛上她,為了證明自己擁有足夠的魅力讓Sissi愛上他,因此死神將她送回陽世。重新獲得生命的Sissi並未如死神計畫的愛上他,反而選擇奧匈帝國的國王Franz。此後死神雖然三番兩次出現在Sissi的面前向她傾訴心中的愛意,卻總是被拒絕。最後妒火中燒的死神只好採取強硬的手段,他除了挑起奧匈帝國內部的民族鬥爭之外,還引誘一向與父親不合的Rudolf發起革命,自立稱王,但是Rudolf革命失敗,最後舉槍自盡。

「闇影漸長」就是描述死神引誘Rudolf發起革命的歌曲。支持自由民主的Rudolf認為受到19世紀民族主義蓬勃發展的影響,帝國內的匈牙利人開始出現脫離奧地利獨立的想法,因此時常與奧地利人發生衝題,加上在普奧戰爭敗給普魯士之後,奧匈帝國的國威已大不如前,為了解決這些問題,Rudolf認為奧地利皇室應該與匈牙利人以平等的方式重新組成新的聯邦。但是保守派的Franz不願哈布斯王朝六百年的歷史在他手中結束,他認為Rudolf的想法過於大膽,將他訓斥一頓後拂袖而去。Rudolf自小就得不到父親的認同,在皇室也無法參與重要決策,因此心中感到十分徬徨無助。死神見時機已到,出現在猶豫不決的Rudolf面前說服他發起革命。

「闇影漸長」算是《伊莉莎白》第二幕中最重要的一首歌曲,由於旋律澎湃激昂,因此令人一聽就難以忘懷。寶塚版更把歌曲配上一連串困難的舞蹈,死神和Rudolf必須在銀橋上表演,對兩位演員來說都是高難度的挑戰,尤其是扮演Rudolf的生徒雖然戲份不多,但是卻必須與死神有良好的默契與絕佳的歌唱技巧。


Die Schatten werden Länger/The Shadow is Growing/闇が広がる 德英日歌詞翻譯對照
(為了幫助理解原文的意思,德文歌詞為音樂劇中的原文,英文為我自己翻譯德文的歌詞,日文則是寶塚版的歌詞。)

許多人都認為德文的發音不如法文來得優雅浪漫,也因此德文的流行樂發展不如其他歐美國家來得蓬勃快速。不過自從「伊莉莎白」音樂劇在92年獲得廣大好評之後,德國開始出現許多德文版的音樂劇表演,而且在音樂、戲劇、劇場設計上都有很好的表現。「伊莉莎白」的成功都要歸功於編劇與作詞者Michael Kunze與作曲家Sylvester Levay,Kunze生動的描述Sissi波瀾壯闊的一生,Levay寫的曲子每一首都有不同的風格,但是每一首都令人難以忘懷。韋伯的音樂劇常被人稱為「一首成名」,主要的原因在於他的音樂劇經常只有幾首歌好聽,有時候這些成名曲還比音樂劇本身有名,同時主演這部音樂劇的演員也會跟著成為知名歌手,如「貓」裡的Memory (Elaine Page演唱),「愛的觀點」中的Aspect of Love (Michael Ball演唱),「歌劇魅影」中的Music of the Night。

仔細念了德文的歌詞之後,才發現Kunze所寫的歌詞非常用心。他善用德文許多音節的特色,搭配Levay寫的旋律,表現出時間緊迫、死神步步進逼的緊張感。在歌詞第一段的前兩句中,Kunze使用德文主句與副句的句型,讓死神娓娓道出自己等候許久的時機終於來臨,而句子中的四個重音則讓人想起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所帶來的震撼。

翻譯歌詞則是海外演出音樂劇的挑戰之一,寶塚版的歌詞是針對原文大意去做修改,在這裡可以發現德文用幾個字就能表達的意思,日文卻需要使用許多字去描述,因此日文歌詞的意思不如德文歌詞來得豐富,斷句也與一般的歌曲不同,對日本的演員來說是比較困難的問題。

TOD:                                                        
Death:
トート:
Zeit, dass wir uns endlich sprechen.        
Now, finally it is time for us to talk.
長い沈黙の
Zeit, das Schweigen zu durchbrechen.      
Now, it is time to break the silence.
時が終わったのさ
Du kennst mich. Ja, du kennst mich.          
You know me, yes, you know me
君は思い出す
Weißt du noch? Du warst ein Knabe,        
Remember me? You were a child,
子供の頃の あの
als ich dir versprochen habe,                    
when I first met you.
約束は君が
daß ich dir immer nah bleib'.                    
I promised to always stay close to you.
求めれば現れる

RUDOLF:                                                  
Rudolf:
ルドルフ:
O, ich hab' dich nie vergessen.                
Oh, I've never forgotten you.
友達を忘れはしない
Meinen Freund, nachdem ich rufe,            
My friend. After I called you
僕は今不安で
wenn mich meine Ängste fressen.              
when fear almost suffocates me.
こわれそうだ

TOD:                                                        
Death:
トート:
Ich komm', weil du mich brauchst!            
I will come when you need me!
側にいてやろう!

TOD & RUDOLF:                                    
Death and Rudolf:
トート、ルドルフ:
Die Schatten werden länger                    
The shadow is growing,
闇が広がる
und doch bleiben alle blind und stumm.  
but people are still blind and ignorant.
人は何も見えない
Zum Klang der Rattenfänger*1                    
To the sound of Rat-catcher
誰かが叫ぶ
tanzt man wild um's goldne Kalb herum.*2  
dance men around the golden Calf
声を便りに彷徨う
Die Schatten werden länger                      
The Shadow is growing
闇が広がる
Es ist fünf vor zwölf*3, die Zeit ist beinah um!  
It's five to twelve, our time is running out.
この世の終わりが近い

*1)此處指的應該是德國中世紀流傳至今的傳說「哈美恩的彩衣魔笛手」(Rattenfänger von Hameln)。
「哈美恩的彩衣魔笛手」是我最喜歡的中世紀傳說之一,曾經出現在哥德、Robert Browning的作品與格林童話裡,是個充滿詭異氣氛的故事。
這個傳說最早起源於12世紀,當時德國東北部的小鎮Hameln裡的小孩都在一夕之間全部消失無蹤,原因至今不明。「哈美恩的彩衣魔笛手」就是以這個事件為中心出現的傳說,據說當時哈美恩小鎮出現嚴重的鼠患,當地人想盡辦法也無法擺脫老鼠帶來的麻煩。有一天,鎮上來了一個穿著彩衣的吹笛人,他說自己有辦法解決鎮上的鼠患危機,但他也要求大量的黃金做為酬勞。鎮長為了解決問題只好答應他。第二天,吹笛人在鎮上吹起笛子,老鼠們果真跟隨他的笛聲一路跑到河裡,最後統統淹死了。吹笛人開心的向鎮長索取酬勞,但是鎮長卻沒有這麼多錢。發現自己被騙的吹笛人非常生氣,他在半夜吹起笛子,把所有的小孩都帶到深山裡,他們從此一去不回,只有一個行動不便的小孩得救。

在「闇影漸長」中提到這個德國有名的傳說,應該是諷刺那些渾噩度日、盲目跟從無能的國王,不知改革的人民。


*2)圍繞黃金之牛跳舞的人們
Nicolas Poussin--Dancing around the Golden Calf
(17世紀)
這個典故出自「出埃及記」,摩西率領以色列人逃出埃及的路途中,摩西離開眾人到西奈山上等待上帝的神諭卻遲遲未歸,徬徨無助的以色列人等得很不耐煩,他們認為摩西已死,就催促他的哥哥亞倫塑造一個新的神像來引導大家,亞倫此時也對摩西失去信心,就用群眾貢獻的黃金塑造了一隻黃金牛讓大家膜拜。摩西從西奈山上帶著上帝賜予以色列人的十誡石碑回來,見到以色列人沉溺於偶像崇拜、物質享受的墮落生活,氣的將石碑打碎。

在「闇影漸長」中則是被用來比喻當時盲目崇拜哈布斯堡過去的光榮、無法面對帝國勢力已逐漸衰落這個事實的保守派。

*3)fünf vor zwölf 意指時間緊迫。


RUDOLF:                                              
Rudolf:
ルドルフ:
Zeit, den Riss der Welt zu sehen.          
Now, see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world.
世界が沈む時
Könnt' ich nur das Steuer drehen!          
Can I just push the Wheel of World  
舵を取らなくては
Doch ich muss daneben stehen.              
Yes, I must stand by it.
僕は何もできない
Man bindet mir die Hände.                    
But my hands are tied.
縛られて

TOD:                                                      
Death:
トート:
Nichts ist schlimmer als zu wissen,        
Nothing is worse than knowing
不幸が始まるのに
wie das Unheil sich entwickelt,            
that the doomsday is approaching
見ていていいのか
und in Ohnmacht zuseh'n müssen.          
and we are defenseless.
未来の皇帝陛下

RUDOLF:                                                     
Rudolf:
ルドルフ:
Es macht mich völlig krank!                  
It's driving me insane!
我慢できない
Hinter der Kutsche erkennt man schemenhaft den Chor der Toten.
(The audience can see the silhouette of the Angels of Death behind the couch )

TOD, RUDOLF & TOTE:                
Death, Rudolf, Angels of Death:
トート、ルドルフ、黒天使:
Die Schatten werden länger                  
The Shadow is growing
闇が広がる
und die Lieder werden kalt und schrill.
and the songs are cold and shrill.
人は何も知らない
Der Teufelskreis wird enger,                
The vicious circle becomes more strict,
誰かが叫ぶ
doch man glaubt nur, was man glauben will.  
because people only believe in  their day-dreams.
革命の歌に踊る
Die Schatten werden länger                    
The shadow is growing. 
闇が広がる     
Es ist fünf vor zwölf, warum hält jeder still?    
It is five to twelve, what are people waiting for?
この世の終わりが近い

TOD:                                                                      
Death:
トート:
Was hält dich zurück? Dies ist der Augenblick!    
What holds you back? This is the right moment!
見過ごすのか、起ち上がれよ
Greif nach der Macht! Tu es aus Notwehr!              
Seize the Power! Do it in self-defence!
王座に座るんだ

RUDOLF:                                                                
Rudolf:
ルドルフ:
Notwehr?                                                                
Self-defence?
王座

TOD, RUDOLF & TOTE:                          
Death, Rudolf, Angels of Death:
トート、ルドルフ、黒天使:
Die Schatten werden länger.                              
The shadow is growing.
闇が広がる   
Was gescheh'n muss, das muss jetzt gescheh'n.  
It's time to do what's necessary.
今こそ起ち上がる時
Der Teufelskreis wird enger                              
The vicious circle becomes more  strict,
沈む世界を
man muss dem Unheil widersteh'n!                
You have to withstand the cataclysm!
救うのはお前だ
Die Schatten werden länger                            
The shadow is growing.
闇が広がる
Kaiser Rudolf wird der Zeit entgegengeh'n!    
King Rudolf will take the opportunity and rise.
皇帝ルドルフは起ち上がる


「闇影漸長」對我來說是很特別的歌曲,除了因為它是「伊莉莎白」劇中我最喜歡的曲目之外,也因為花組版的「闇影漸長」是我第一次看到OSA的演出。OSA和彩吹在這首歌曲中都有非常精采的表演,加上劇組為死神設計的戲服是充滿古典風的藍色軍裝,讓原本就屬於古典正統派的OSA飾演的死神優雅卻不失傲氣,也是讓我一眼就愛上OSA的主要原因!

「闇が広がる」寶塚花組2002年 Youtube 連結
「闇が広がる」寶塚月組2005年 Youtube 連結

Die Schatten werden länger 1992年Uwe版 Youtube連結

Mama, wo bist du? 1992年Uwe版 Youtube連結


(部落格文章請勿任意轉載。)

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從寶塚認識音樂劇 (五) -- 梅爾林事件--寶塚「泡沫之戀」(うたかたの恋)背後的歷史

從近幾年的大陸興起的「四爺熱潮」到威廉與凱特的世紀婚禮,可以發現皇室密辛與陰謀論永遠是大眾感到好奇的話題。哈布斯王朝在歐洲歷經700多年的歷史,其中以Franz與Elisabeth的故事最令人著迷。除了Elisabeth坎坷的遭遇與難以捉摸的性情讓人好奇之外,Elisabeth之子Rudolf與戀人充滿疑點的死亡也是另一個讓人無法錯過的神奇事件。這個事件在音樂劇「伊莉莎白」中是以Mayerling Dance(youtube連結)來呈現,作者用死神與Rudolf共舞來表現死神是Elisabeth生命中揮之不去的陰影,甚至將她摯愛的獨子帶走。真實的梅爾林事件雖然有些不同,但是案件本身充滿詭譎神秘的氣氛,一直到現在仍舊是歷史學家們無法解釋的謎。

Rudolf位於梅爾林的打獵小屋
西元1889年1月31日,哈布斯王朝的皇太子Rudolf與情婦被侍衛發現死在位於梅爾林的打獵小屋裡,一般稱為「梅爾林事件」。

~童年時期~

兒童時期的Rudolf
Rudolf 出生於西元1858年8月21日,為Elisabeth與Franz期待已久的兒子,也是唯一正統的哈布斯王朝王位繼承人。Franz對這個兒子寄予厚望,因此從小就讓他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Rudolf出生第二天就被國王封為一個步兵連的指揮官,兩歲時就被穿上軍服。但是Rudolf的個性溫和敏感,完全不是Franz心中理想的繼承人,因此Franz把教育Rudolf的工作交給Gondrecourt少將,他採取近乎虐待的方式來教育Rudolf。Gondrecourt少將為了鍛鍊Rufolf的個性,不論颳風下雨都讓Rudolf在戶外接受長時間的軍事訓練,半夜睡覺時還會用槍聲把他叫醒。因此Rudolf在年紀很小的時候,身心就不段受到折磨,繁重的訓練不但沒有讓他變的更堅強,反而使他身心飽受折磨。

Franz與女兒Gisella、獨子Rudolf。

Rudolf出生時,他的母親伊莉莎白只是個20多歲的妙齡女子,自己都還無法接受與適應哈布斯堡的生活,在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裡尋找自我定位。伊莉莎白此時自己也飽受嚴重的憂鬱症折磨,無暇顧及年幼的孩子們,只是為了逃避哈布斯堡的生活而不斷在外旅行。

因此在Rudolf與Gisella年幼時的照片中,我們極少看到Sissi的出現。西元1865年,將近30歲的Siss發現Rudolf在嚴格的軍事教育下身心都面臨極大的壓力,為了保護愛子,年近30歲的Sissi終於展現無比的魄力與決心。她利用自己的美貌與Franz對她的愛慕奪回兒子的教育權,此時Rudolf已經七歲了。

Rudolf 與Gisella



Sissi採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教育Rudolf,新的導師Count Joseph Latour von Thurmbur採取自由放任的教育方式,他很快就贏得Rudolf的信任,並且與這位奧匈帝國未來的繼承人建立良好的關係。Rudolf是個天資聰穎、求知慾旺盛的小孩,他對新老師的信任與依賴一直持續到19歲完成學業,Count Joseph也成為少年時期影響Rudolf最深的人。




Rudolf



當時哈布斯王朝的皇室教育以軍事訓練為主,但是Rudolf接受Count Joseph指導之後,開始接觸科學與其他普通知識,這些學門被當時的貴族視為中產階級的老學究們鑽研的狡辯術。Rudolf接受的教育與當時皇室認同的古板思想背道而馳,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卻使他成為一個熱情奔放的少年,他樂於接受不同的思想,也喜歡和知識份子、學者與科學家接觸交流。不過這樣的生活態度使他逐漸遠離思想陳腐保守的哈布斯皇族。Rudolf曾經向父親提出上大學的想法,但是Franz認為這不符合一個皇太子的身分,因此拒絕他的要求,這也成為Rudolf生命中的一個缺憾。



~父子之爭~


或許是由於倆人從小都接受自由開放的教育,因此Rudolf與母親伊莉莎白在個性上十分相似。自從接受Count Joseph的指導後,Rudolf展現個性中好強的一面,「奧匈帝國的皇太子」這個頭銜對他來說並不重要,他希望靠自己的知識在學術界嶄露頭角,讓大眾認同他的才華與能力。這個想法和他的母親伊莉莎白相同。伊莉莎白除了以自己的美貌為榮之外,也不斷學習多種語言,同時嘗試寫作、參與政治決策,她不希望世人只把她當成一個徒具美貌的皇后,而是一個兼具知性與感性的才女。





Rudolf的鳥類研究
個性敏感的Rudolf對自然科學很有興趣,他在鳥類研究學(ornithology)上展現過人的才華,除了創作許多關於鳥類的繪畫之外,還寫了許多相關的文章,並受到專家學者的認同。
19世紀奧匈帝國正面臨內憂外患,帝國內的匈牙利人對奧地利的統治深感不滿,加上國家主義在歐洲蓬勃發展,對政治抱持著開放主義的Rudolf因此開始思考奧匈帝國的歷史與國家定位。這個想法促成「The Austro-Hungarian Monarch in World and Image」的創作與出版,這是一套24集的百科全書,其中包含針對奧匈帝國的建築、藝術、設計與工藝的描述。為了紀念Rudolf的貢獻,這套百科全書又被稱為「Kronprinzenwerk」,作者試圖從文化、種族、語言、傳統的分歧性來探討奧匈帝國的本質。帝國內的各種文化、種族的分歧並未成為國家動亂的根源,反而證明奧匈帝國包容各種文化、作為各國媒介的可能性。


「Kronprinzenwerk」是一套24集的重要鉅作
Rudolf的鳥類繪畫

















Rudolf眼見奧匈帝國面臨分裂的危機,想藉著「Kronprinzenwerk」的創作來提倡「Unity among plurality」(異中求同)的想法,並藉此促成國家內不同民族的團結。Rudolf的理想十分崇高,但是卻無法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反而導致父親與統治階級和他的對立。後來他只好使用假名在報紙刊登自己的政治言論,這個做法更加導致他與維也納宮廷的對立。Rudolf和他的母親伊莉莎白一樣,由於政治立場不同,反對傳統與保守思想的Rudolf在皇宮裡總是感到格格不入,最後只好選擇掩飾自己真正的想法,假裝認同父親與重要官員的主張。不過這種雙重人格的生活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Rudolf與父親的隔閡越來越大,最後終於成為無法跨越的鴻溝。



The lowest petty official has a larger sphere of influence than I! I am condemned to idleness!’


~Rudolf’s view of his position at court~













~貌合神離的婚姻與歐洲皇族的宿命~
Rudolf 之妻 Princess Stephanie
of Belgium

Rudolf的妻子為比利時公主Stephanie(Princess Stephanie of Belgium),兩人的結合完全是出自政治利益。但是他們的家庭背景十分神似。
Stephanie的父親比利時國王Leopold二世為德國貴族,在19世紀利用一連串投機的軍事結盟逐漸獲得政治上的影響力,同時也經營龐大的家族事業,在當時是歐洲最富有的貴族之一,Franz曾經嘲諷他是個「賣雜貨的小販」。
西元1853年,Leopold二世與Archduchess Maria Henriette成婚,兩人的婚姻同樣也是出自政治利益的考量。Henriette的個性豪爽奔放,Leopold卻是個嚴肅而乖僻的人,他時常公開嘲諷Henriette以彰顯自己的權威,甚至在外拈花惹草、四處流情。對婚姻感到失望的Henriette最後只好遠離比利時宮廷到鄉間隱居。

比利時國王Leopold 二世
Henriette離開之後,Leopold二世完全忽視對於Stephanie與姊姊的照顧,只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未來的繼承人Leopold王子身上,但是Leopold卻在九歲死於肺炎。唯一的兒子死後,Leopold二世又試圖與Henriette重修舊好,不過他的目的只是希望再生一個兒子。這次Henriette還是生下女兒,Leopold二世此後對家庭失去興趣,他開始積極擴張比利時的版圖,甚至將勢力擴大至中非的剛果,建立了剛果自由邦。但是剛果自由邦實際上只是Leopold個人的領地,他不斷剝削當地的資源來擴充自己的財富。他使用的極權統治與武力鎮壓也在歐洲其他國家引起爭議,舉例來說,Leopold二世命令當地人必須生產一定數量的農作物上繳,如果上繳的數量不足的話,就把他們的手腳砍斷。
Leopold的私人關係也頗為複雜,他曾有多次的婚外情,還被歐洲貴族
稱為「The King of the Belgians and of the Beauties」(比利時與美女的國王),西元1909年,由於不忠在天主教是一項罪惡,為了在死前洗去這項罪名,Leopold在病榻前與自己最喜歡的情婦結婚。

西元1881年 Stephanie與Rudolf正式結婚

花了一些篇幅描述Stephanie的家庭背景,除了因為Stephanie在Mayerling 事件中是個經常被忽略的角色之外,也是因為在閱讀她的故事時,不禁發現19世紀的歐洲貴族幾乎都有十分神似的遭遇。Stephanie與Rudolf的家庭背景很類似,他們的母親都在婚姻中飽受婚外情與生子壓力的折磨。但是Rudolf比較幸運,因為他的母親Elisabeth雖然十分厭惡宮廷生活,但是卻很重視他的教育,甚至不惜為了他向Franz下最後通牒,而就人格特質而言,Franz也比Leopold二世好得多。相較之下,Stephanie的童年生活就辛苦多了。



即使Leopold二世與Henriette的政治婚姻並沒有為他們帶來幸福的人生,但是勢利殘暴的二世並沒有因此讓女兒們追求自己的幸福。Stephanie的姊姊Louise被迫嫁給比自己大14歲的德國王子,Louise試圖與自己的情人私奔,卻被父親關進瘋人院,一直到西元1907年才成功離婚。


Sofie Görlich繪於西元1881年的油畫,以古典希臘神話般的畫風來祝賀Rudolf與Stephanie的婚禮。

Rudolf 與Stephanie

西元1880年三月,22歲的Rudolf受邀至比利時宮廷與當時15歲的Stephanie見面。當時Rudolf已經拒絕幾位公主的提親,這讓Franz與Elisabeth對他的婚姻越來越著急,他們希望Rudolf能夠盡快結婚。Stephanie是當時少數信奉天主教的公主,因此雖然Rudolf對Stephanie的外表不甚滿意,但是在父親的命令之下只好答應這樁婚姻安排。兩人的婚事決定之後,Stephanie被送到哈布斯堡接受禮儀訓練,當她到達維也納時,宮廷侍女卻發現她月經尚未來潮,因此只好延後婚禮,並將她送回比利時。而伊莉莎白實際上並不贊同這樁婚姻,因為比利時皇室成立於1830年,根本擁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哈布斯王朝相比。但是Franz認為比利時皇室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卻是源自歐洲最古老的薩克森貴族,加上Leopold二世擁有龐大的財富,因此Franz對這樁婚姻感到十分滿意。





Rudolf與Stephanie在西元1881年結婚。雖然一開始兩人的婚姻生活還算和諧,但是不久之後問題卻逐漸產生。Stephanie結婚時年僅17歲,她的外表並不出眾,接受傳統教育的她個性也較為保守謹慎,與個性衝動、反抗傳統教條的Rudolf屬於完全不同的性格。同時年輕的Stephanie也發現自己不被丈夫家人認同(這點與年輕時的Elisabeth一樣)。雖然Stephanie長的並不算醜陋,但是與「歐洲最美的皇后」伊莉莎白相比自然是略遜一籌。伊莉莎白自認美貌是上天給她最好的禮物,一向以自己的美貌為榮的她成為婆婆之後,反而經常嘲笑媳婦Stephanie的外表,稱她為「醜陋的南瓜」或「笨拙的迷糊蛋」。

西元1883年,Rudolf唯一的女兒Elisabeth在Laxenburg Castle出生,為了避免與Elisabeth皇后混淆,Rudolf的女兒被稱為Erzsi。Erzsi出生之後,Rudolf由於政治理念與維也納皇室不和,和保守派的Stephanie也談不來,因此兩人開始各自在外尋求情感託付。Rudolf經常在外拈花惹草的結果,就是把性病傳染給Stephanie,導致她無法再生育,此時兩人的關係達到冰點,分居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結果。

"The marriage of Rodolfo is unsuccessful is catastrophic. His wife welcomes the appointments of representation. A seventeen years he attended only the aristocracy more obtuse. Her philosophy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rank, his morals label"
Letter from Elisabeth





Stephanie和女兒Erzsi

西元1887年,Stephanie到加利西亞王國(今波蘭南部)旅遊時,與一位波蘭的伯爵陷入熱戀,這時她絲毫不願隱藏自己的戀情。Rudolf則繼續過著飲酒作樂的生活,並寫信給當時的教皇詢問離婚的可能性,這個要求被教皇拒絕,兩人也只好繼續過著貌合神離的生活。










~Mayerling事件~

位於維也納近郊的Mayerling小屋

位於Mayerling的渡假小屋原本是一棟建於中世紀的Laurentius教堂。西元1887年,Rudolf在買下Mayerling的土地,將教堂改為度假小屋作為外出打獵、與友人聚會時使用。
1888年底,當時三十歲的Rudolf遇見17歲的Marie Vetsera女爵,兩人很快就陷入熱戀。幾個月後,他們的戀情就鬧的人盡皆知。1889年初,Franz與Elisabeth即將遠行至布達佩斯,他們在一月29日舉辦告別宴會,這天Rudolf藉口身體不適拒絕參加宴會,而且他安排30日要與同伴出遊打獵。

當他的侍從Loshek與其他友人來到Mayerling時,卻發現Rudolf與Marie死在房內。Rudolf當時坐在床邊,口中流出鮮血,Marie則躺在床上,兩人的屍體都早已冰冷僵硬。由於Loshek熟知服用番木鳖碱之後的中毒反應就是口中流血,因此他一直以為Rudolf是被Marie毒死,這個想法也傳到皇室耳中,就連Marie的母親一開始也相信這個說法。

Rudolf的好友Hoyos伯爵立刻搭乘火車到維也納通知國王這個不幸的消息,當時哈布斯堡依舊維持每天一成不變的日程,訪客也必須嚴格遵守時間規定。Hoyos伯爵認為應該由Elisabeth來告訴國王這個消息,因此只好請Elisabeth最寵愛的侍女Ferenczy伯爵夫人來決定應該如何告知皇后這個消息。當時Elisabeth正在上希臘文課,對於Ferenczy伯爵夫人的打擾感到十分不耐煩,但是伯爵夫人堅持要Elisabeth中斷課程來聽她報告。

Rudolf的遺體被送到哈布斯堡與家人見面時,由於他的頭部受到槍擊,當時的醫生只好暫時用繃帶將他的頭部包起來。葬禮舉行之前,他的頭部被重新用蠟修復,使外觀恢復正常。

Elisabeth與Rudolf得知消息之後自然感到悲痛欲絕,但是為了維護哈布斯堡的名譽,皇室很快就找來警察總長,要他們馬上封鎖Mayerling周圍並且盡快處理Marie的屍體。
當時的首相 Count Eduard Taaffe代表哈布斯堡皇室宣佈Rudolf的死訊,同時也隱瞞他真正的死因,只說Rudolf是死於動脈瘤破裂。一開始皇室家族都以為是Marie毒死Rudolf之後再自刎,連她的母親也這麼認為。直到宮廷御醫到Mayerling驗屍之後,才確定兩人的死因都是槍殺,一般認為是Rudolf先槍殺Marie之後再舉槍自盡。但是如果這個說法屬實,那個Rudolf將無法在哈布斯王朝的墓園--天主教Capuchin教堂下葬。Franz為了讓兒子葬在Capuchin墓園用盡各種方法,包括要求醫生開立醫療證明,說明Rudolf在自殺當時處於心神喪失的狀態,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Franz也說服梵蒂岡教廷開出同樣的証明。
即使如此,Rudolf謀殺Marie的罪名卻是難以抹滅,因此Marie的屍體必須立刻消失。當時的人把她的屍體放在馬車上,並且用棍子支撐她的身體,偽裝成Marie還活著的假象,悄悄地把她的屍體載離Mayerling。同時也請醫生偽造假的驗屍報告,把她的死因解釋為自殺。

由於皇室對警方施加許多壓力,導致警方只是草草調查就結案。加上驗屍報告也寫的曖昧模糊,同時有關這次事件的檔案並未收藏在市立檔案室,因此事實真相更加令人好奇,Mayerling發生之後,包括伊麗莎白在內的哈布斯皇室都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

Franz同時下令把Mayerling小屋改建為修道院(Karmel Mayerling),現在修道院的聖壇的位置就是原本兩人自殺的房間。

Karmel Mayerling 聖壇

"After the unspeakable misfortune that caused the passing of my dearly beloved son, the Crown Prince Archduke Rudolph, I have decided to have a cloister built over his death place and donate it to the Carmelite sisters."

Ischl, on August 7, 1890 - Franz Joseph m. p.


Karmel Mayerling 官網連結



目前仍未發現證明Mayerling事件真相的相關證物,據說這些證物依舊由哈布斯家族保管,包括裝著手槍的盒子、空的彈匣與其他證據。

~眾說紛紜的死因~

Mayerling 事件發生之後,哈布斯堡皇族利用各種方式隱瞞真相,並且對警方施加壓力要他們草率結案,不過這樣的作法反而引起大眾的好奇心。草率結案的後果就是許多物證都被消滅,無法證明兩人真正的死因。許多人開始針對Mayerling事件發展各種陰謀論。奧匈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后Zita在1988年接受訪問時,曾經提到Mayerling事件其實是一樁政治陰謀,真正的兇手是一個奧地利的警官。由於Rudolf在世時抱持自由主義,對國內的匈牙利人態度友善,因此引來殺機。

另一個說法則是認為Rudolf是死在法國密探的手中。Rudolf在世時,與父親有許多政治理念不同,父子時常發生爭吵,奧匈帝國周圍的其他國家認為這是從內部破壞其國力的好機會,因此曾經派人去遊說Rudolf進行革命、取代自己的父親成為國王,(這是音樂劇「伊莉莎白」所採用的說法。)不過這個提議後來被Rudolf拒絕,據說其他國家為了不讓此陰謀曝光,只好殺人滅口。

哈布斯皇族急於煙滅事實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為了維護皇族的名譽,第二就是自殺違反天主教的教義。從西元17世紀以來,篤信天主教的哈布斯王朝的統治者都被葬在Capuchin教堂,但是自殺者不能接受天主教葬禮。如果留下Rudolf自殺與殺人的真憑實據,那麼他就不可能被天主教會接受,Rudolf將無法與家人葬在一起,他的靈魂也無法安息。因此Franz當時用了許多方式來隱藏事實。Zita皇后也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出生在Mayerling案件發生之後,因此她對事件的了解幾乎都是來自家人的轉述,哈布斯堡的貴族有可能為了掩蓋事實而對她說謊。

政治陰謀論也是另一個很受歡迎的說法,支持這個理論的人認為Rudolf是被政敵派來的殺手謀殺,他們將Marie也殺死,將整個案件偽裝成殉情。他們認為Rudolf與Marie殉情的可能性不高,因為當時兩人的戀情已經為人所知,Stephanie也在外另有新歡,Franz自己也有許多情婦,即使他下令要Rudolf與Marie分手,Rudolf也不一定要遵從父親的命令,或是採取殉情這種極端的手段。

~Rudolf自殺原因~

‘I can see the slope upon which we are sliding downwards, am very close to things but cannot do anything, am not even allowed to open my mouth to say what I feel and think.’

Rudolf's Letter to Count Latou

雖然有關Mayerling事件的起因眾說紛紜,但是從哈布斯皇室極力掩飾事實的行動看來,Rudolf自殺的可能性極高。Rudolf的個性敏感纖細,並不符合父親對繼承人的期待,自從接受Elisabeth安排的教育方式之後,Rudolf的想法與父親更加與日俱增。雖然他終其一生都在努力追求父親的認同,可是Franz總是將他排除在重要會議之外,從來不讓他參與政治決議。Franz從小接受嚴格的軍事教育,想法保守傳統,他只希望Rudolf遵從他的一切命令,並且完美的執行它們。Franz總是忽略Rudolf針對社會、政治問題提出的建議,還為Rudolf在宮中安排一個無關緊要的職位。
Rudolf與母親Elisabeth的關係也不好,雖然他們的個性相似,對於政治的主張也相同,但是母子之間一直有著無法跨越的距離。
Rudolf與Stephanie的婚姻建立在政治利益之上,據說他到布魯塞爾向

Rudolf死前寫給Stephanie的信

Stephanie提親時,還帶著自己的情婦同行,結果成為當時有名的緋聞。雖然他的婚姻生活一開始還算和諧,但是個性迥異的兩人很快就發生許多爭執而漸行漸遠。Stephanie非常重視哈布斯堡的傳統,婚後藉著她的頭銜建立許多規矩,也很享受追求特權的快感。自由派的Rudolf則是越來越排斥維也納宮廷傳統所帶來的陳腐氣氛,他開始藉著搞緋聞與嫖妓來逃避宮廷生活。Rudolf開始匿名到維也納的小酒館飲酒,他很享受所謂的「平民娛樂」,也很喜歡那裡自由自在的氣氛。





由於家庭與宮廷生活都讓Rudolf感到挫折與失落,他在無法得到認同與情感寄託的情況下開始酗酒吸毒,這樣的生活方式讓Rudolf的健康每況愈下,同時他還患有憂鬱症,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自殺是他逃避這個充滿挫敗的世界唯一的方式。Rudolf在寫給Stephanie的最後一封信中提到,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自殺是他唯一的選擇,但是他並未提到自己為何要自殺。後來的人提出許多不同的猜測,如Rudolf受到性病與毒癮苦惱、Marie懷孕、或是龐大的賭債使他不得不選擇結束生命。不過Rudolf並未在信中提到Vetsera,這也是令人不解的疑點之一。

一般認為Rudolf是在Vetsera的同意下,先開槍打死她然後自殺。

Rudolf之死為哈布斯王朝帶來巨大的影響,由於他是Franz與Elisabeth唯一的兒子,他死後Franz的弟弟Karl Luwig成為第一順位繼承人,不過他把皇位繼承權讓給自己的兒子Franz Ferdinand。西元1914年Ferdinand在賽拉耶佛被暗殺,他的死亡演變成國際問題,同時成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不過奧匈帝國最後戰敗,奧地利與匈牙利各自獨立,哈布斯王朝的皇室被永久逐出奧地利。因此有人認為Rudolf之死是導致哈布斯王朝滅亡的第一步。

~Baroness Marie Vetsera~

Marie Vetsera出生於西元1871年3月19日,她的父親Vetsera伯爵是哈布斯堡宮廷裡的外交官,在Marie出生前一年才被封為男爵。Marie的母親Eleni來自希臘的富裕家庭,在鄂圖曼帝國以經營銀行業聞名。

Marie的母親是個十分重視家族地位並且充滿野心與抱負的女人。Eleni的家族雖然富有但是卻沒有地位,因此她的兩個姊姊都嫁給伯爵,藉著與貴族結親提高自己的身分。Eleni也嫁給比自己大22歲的外交官,她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延續這個家族傳統,嫁給有身份的貴族。
因此Marie從小就被送到「Institute for Daughters of the Nobility」(訓練貴族教養的女子學校)就讀,這個學校針對12至17歲的貴族女子提供嚴格的道德教育,如優雅的社交動作、法文、繪畫、舞蹈、刺繡,目的在於讓這些女子學習如何成為一個貴族之妻。

奧匈帝國在西元1866年敗給普魯士帝國之後,財政陷入困境,不安與屈辱的氛圍圍繞著原本以哈布斯王朝為榮的奧地利人。此時正是富裕的中產階級興起的好時機,這些中產階級的人民雖然富有,但是卻沒有悠久而高貴的家族歷史,他們渴望藉著婚姻來提高自己的家族地位。而當時許多貴族由於長期過著豪奢浪費的生活,財富早就被花用一空,因此與這些富有的中產階級之女結合正好滿足雙方的需求。
Marie的母親就是這種「Smart Society」中最積極的一人,她不斷舉辦各種奢華的舞會,邀請奧地利的貴族來參加,目的就是為了把女兒介紹給這些上流名人。Marie也的確引人注目,她對於衣服的品味受到眾人誇讚,活潑的個性與高超的馬術技巧也為她贏得「賽馬天使」(The Turf Angel)的美名。Eleni要讓女兒嫁給哈布斯王朝貴族的用意十分明顯,就連Elisabeth也察覺她的用意。

Marie Vetsera

就連Marie也對Eleni的作風感到不滿,Marie的摯友Countess Marie Larish曾經提到Marie對她抱怨母親的事。「母親從來不愛我。...從小她就把我視為一個可以出售的商品,只要能夠得到最佳利益即可。」


"Mamma has no love for me...Ever since I was a little girl she has treated me like something she means to dispose of to the best advantage."





Rudolf與Marie

Marie與Rudolf在西元1888年11相遇,隨即開始3個月的戀情。這段戀情自然不被雙方家庭接受,尤其是Marie的母親更是不滿,雖然Rudolf是奧匈帝國的皇太子,但是他早就結婚生子,根本不是締結婚姻、提升家族地位的好對象,Marie成為皇太子情婦反而會給家族帶來不可預期的危機。

Marie的美國朋友Maureen Allen提到她是個對愛情十分投入而執著的人,當時Marie已經知道Rudolf不僅已有家室,在外還有很多情婦,但是她並未因此離開Rudolf去尋找更合適的對象,反而更堅決的投入這段感情。她似乎天真的以為自己能夠取代Stephanie成為新的皇太子妃,但是卻忘了Rudolf當時還有另一個情婦Mizzi Kaspar。


Rudolf的另一個情婦--
Mizzi Kasper

Mizzi是維也納的演員,據說Rudolf自殺前幾個月曾經向當時24歲的Mizzi提出一起殉情的要求,Mizzi認為這是個無趣的玩笑而拒絕。
被Mizzi拒絕之後,Rudolf把目標轉向Marie,單純的Marie並不知道Rudolf只是不想自己一人面對死亡,所以才找她當同伴,而把Rudolf的提議視為真愛的表現。

當時Marie的家人不斷勸告她放棄這段戀情,同時提到Rudolf與Stephanie離婚的請求已經被梵蒂岡教廷否決,因此他此生都不可能離婚。這個消息卻沒有讓Marie萌生離開Rudolf的念頭,Marie深知母親的個性,很清楚自己總有一天會被逼迫嫁給其他貴族以盡家族義務。
因此Marie認為她和Rudolf只有在死後的世界才能擺脫世俗的羈絆永遠結合,對她來說,Rudolf的提議是愛情的表現。

目前並沒有直接證據說明Rudolf真正的想法,但是他的友人都很質疑Rudolf選擇Marie的真正原因。其中一個朋友認為Marie是個膚淺而情緒化的小女孩,由於年紀尚輕又沒有接受正統的教育,因此思想也很淺薄,她的活力與魅力連輕浮的法國女人都會自嘆不如。這個友人認為Rudolf是個喜愛探討學問的知性男子,他認為女伴對政治的想法反映她的友人是否為具有涵養的人,因此他很重視女伴的內涵,這樣的Rudolf會選擇Marie一起殉情似乎不太合理。

Marie Vetsera位於
Helilgenkreuz的墳墓

Mayerling事件發生後,哈布斯皇室命令Marie的舅舅立刻到場負責處理她的遺體,Marie的遺體被秘密送到Heiligenkreuz的一個修道院埋葬。不過當時Marie自殺的謠言已經傳出,因此她的舅舅也是花了一番功夫才說服修道院的人為她舉行基督教的葬禮,不過葬禮辦的很草率,也只用木製棺木來埋葬她。

西元1889年5月16日,Marie的母親將她的遺體挖出,使用銅製的棺木把她重新埋在一個較好的地點,並且在她的墓前樹立石碑。

Marie的墳墓此後又歷經幾次侵擾,第一次發生在西元1946年,當時入侵維也納的蘇俄士兵為了盜取墓中的珠寶,將覆蓋棺木的巨大石板揭開,同時還破壞了她的棺木。Marie的一直到西元1955年才被當地的神父重新整修,這時他們發現Marie的遺骸上似乎沒有明顯的彈孔。

西元1959年,一位名叫Gerd Holler的年輕醫生在Vetsera家族成員的陪同下,來到Heiligenkreuz檢查Marie的遺體,Marie的遺體已經被俄軍攪亂,他們只在棺木中找到她的鞋子與大量的頭髮。經過詳細的檢查之後,Holler醫師只在Marie的頭骨上發現重擊的痕跡,這個痕跡有可能是俄軍盜幕時造成,不過也可能是Rudolf打死Marie的証明。
為了進一步求證Marie的死因,Holler向羅馬教廷申請當時的調查文件,發現當時在現場只發現一個子彈,因此Holler認為Marie有可能是死於墮胎或其他意外,Rudolf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所以才跟著自殺。

西元1991年,Mayerling的亡魂似乎一直無法安息。一個住在奧地利Linz的家具商Helmut Flatzelsteiner對Marie十分著迷,他趁有關當局想要重新整理Marie的墳墓時,半夜將她的屍體偷走,並送到一個私人的實驗室去驗屍。Flatzelsteiner隱藏Marire屍體的真實身份,只告訴負責驗屍的工作人員說這是一個死於一百年前的親戚,死因可能是槍殺或刺殺,當時的法醫經過驗屍後認為有此可能,但是由於屍體受到嚴重的破壞,因此無法確認Marie的真正死因。

Flatzelsteiner接著與Krone報社的記者接觸,想把驗屍結果與Marie的屍體一起賣給報社,這時奧地利警方找上門來,他們把Marie的屍體帶走並重新驗屍,但是發現屍骨已經不完整。Marie的屍體在西元1993年10月28日早上重新在Heiligenkreuz下葬,Flatzelsteiner必須付出2000歐元給當地的天主教會作為補償。

Marie的屍骨在1993年重新下葬

西元2007年,Marie原本使用的石棺被送到位於Mayering的修道院,由於石棺受到俄軍的嚴重破壞,因此經過一番整修之後才能夠重新展出。



Marie石棺的維修工程

Marie的石棺目前在Mayerling修道院展出。




Laxenbury Castle連結

2014年1月15日 星期三

從寶塚認識音樂劇 (四) --宝塚から世界のミュジカルへ--「エリザベート」の歴史と人物(「伊莉莎白」歷史背景與人物)

「エリザベート」の歴史と人物(「伊莉莎白」歷史背景與人物)

2014年適逢寶塚歌劇團成立一百年,為了慶祝這個重要的日子,寶塚舉行一連串的活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睽違許久的「伊莉莎白」終於要再次上演,由新生的花組トップスター明日海演出死神,這次的演出也是明日海成為トップスター的揭露目。

「伊莉莎白」原本是奧地利的音樂劇,由於在奧地利演出之後廣受好評,因此於1992-1998年在歐洲各地上演,被稱為「歐洲最受歡迎的音樂劇」。寶塚於1996年雪組初演之後,陸續由星組(1996年)、宙組(1998年)、花組(2003年)、月組(2005年)、雪組(2007年)、月組(2009年),寶塚雖然保留原創者的音樂、故事情節,但是以另一種方式詮釋死神與伊莉莎白之間的關係,同時由各組演出的版本也各有其特殊的風格,因此「伊莉莎白」可以被視為除了「凡爾賽玫瑰」之外另一部最經典的寶塚劇。除此之外,寶塚版的「伊麗莎白」中死神有非常繁重的戲份,還有許多困難的舞蹈與歌曲,對演員來說是極高難度的挑戰,因此經常被選為新生トップスター的揭露目。音樂劇裡的另一個角色ルキに也是令人矚目的焦點,因為從星組公演以來,演出這個角色的男役後來都成為トップ了,這次花組會選誰來演出,也是令人好奇的問題。

~伊麗莎白生平簡介~

伊莉莎白--攝於1867年六月八日
匈牙利加冕典禮後。
Elisabeth of Austria 生於西元1837年12月24日,卒於西元1898年9月10日,在歐洲是非常有名的歷史人物,也被稱為最美的女皇。她的一生充滿傳奇性,年紀輕輕就嫁入皇室的Sissi雖然擁有過人的美貌與崇高的地位,卻飽受皇室規矩侷限而痛苦不堪。Elisabeth (暱稱Sissi)與一般嬌媃造作的皇室女性不同,她生性活潑外向,從小就接受開放自由的教育。平民之女嫁入皇室之後,由於無法適應嚴苛的貴族生活而備感壓力、甚至罹患憂鬱症的情況十分常見,從英國的黛安娜王妃到日本的雅子妃都遇到同樣的問題。Sissi除了要應付哈布斯堡宮中的繁複規矩之外,還飽受婆媳問題困擾,但是她在這樣的情況下仍舊每天不斷學習、關注國內政治問題,因此在歐洲也被視為反抗傳統教條、爭取個人自由的女性代表。

Elisabeth生於德國巴伐利亞的慕尼黑,本名Elisabeth Amalie Eugenie,她的父親 Maximilian Joseph是巴伐利亞的公爵,但是他生性古怪,不重視公爵的職責,反而對馬戲團特別有興趣,時常四處旅行來逃避宮廷的拘束生活。 伊莉莎白與家人則居住在遠離宮廷中心的Possenhofen Schloss,雖然身為貴族,但是由於父親的開放思想,讓伊莉莎白在此度過無拘無束的童年,據說她經常逃避家庭教師的指導,跑到鄉間騎馬玩耍。

嬰兒時期的Sissi

Possenhof Schloss位於Starngberger湖邊,風景優美,現為伊莉莎白博物館。
Possenhof Schloss博物館官方連結

Starngberger湖邊景致,
這裡就是Sissi從小長大的家鄉。

"Farewell, farewell, bare trees
evoi, large and small bushes.
When there rivestirete of sprouts
I am far from this castle "

(Elisabeth離開家鄉到維也納結婚前寫的詩)


少女時代的Sissi

11歲的Elisabeth 與哥哥Carl Theodore,下方為他們養的小狗Bummel。

伊麗莎白--西元1853年繪於Pssenhofen Schloss。


Princess Sophie of Barvaria 與Franz

西元1853年,極富掌控欲的皇太后 Princess Sophie of Barvaria (蘇菲女皇)想替當時23歲的皇帝Franz Joseph尋覓良配,她不希望陌生人嫁入宮庭,因此看上了妹妹Ludovika的長女,即Sissi的姊姊Helene。雖然Franz與Helene兩人從未見過面,但是這位以堅毅果敢聞名、號稱Hofburg Palace (Habsburg王朝統治者居住的皇宮)惟一男人的女皇堅信兒子會接受她所選擇的對象。在她的安排之下,Franz與Helehe即將在Bad Ischl見面。







Sissi(右)與姊姊Helene
Sissi的母親帶著兩個女兒一起到奧地利的有名的溫泉鎮Bad Ischl準備接受國王的求婚,當Sissi一行人旅行至Bad Ischl時,母親卻患上偏頭痛,為了快點到達目的地讓母親休息,他們決定拋下其他滿載禮服的馬車加緊趕路,當時Sissi一家人正為了一位剛過世的姨媽服喪,大家都穿著黑色的服飾。Helene的皮膚黯沉,篤信基督教的她個性沉默寡言,在黑色的喪服映襯下更顯得嚴肅陰沉。相較之下Sissi有著一頭亮眼的金髮,又活潑開朗、能言善道,因此一下子就吸引了Franz的目光,最後Franz竟然違背母親的意願,向當時才15歲的Sissi求婚。一向對母親言聽計從的Franz竟然撂下狠話,發誓非Sissi不娶,這下強悍的Sophie女皇也只好屈服。五天後皇室正式宣佈兩人訂婚的消息,八個月後,西元1854年4月24日,16的Sissi和Franz在維也納的Augustinekirche (奧古斯丁教堂)舉行盛大的婚禮。



Elisabeth與Franz婚禮邀請卡

‘Even though you were very cruel and vexing, I love you so boundlessly that I cannot be without you.’

Extract from a letter written by Franz Joseph to Elisabeth
Source: Conte Corti, Egon Caesar: Elisabeth. Die seltsame Frau, Wien 1942, p. 163
Augustinekirche
Augustinekirche 內部

Amanda Bergstedt繪於1855年,
(Elisabeth 17歲。)
"Prisoner, imprisoned in vain
I yearn for the blue sky
Iron bars, cold, hard
wretches despise my bitter nostalgia "

Elisabeth寫於婚後不久

Elisabeth從小過著自由快樂的生活,在家中並未受過正式的貴族教育,不善於與人交際應酬的她對於Hofburg宮中繁瑣的禮儀與規律的生活感到無所適從。哈布斯王朝的宮廷生活十分傳統,生活中必須遵從許多繁瑣而保守的禮儀,而且完全沒有任何私人空間。雖然對於皇室生活感到陌生與排斥,但是Elisabeth一開始也曾經認真學習宮廷裡的禮儀規範,努力的想扮演一位好皇后。

不過Sophie女皇對這位並非自己挑選的媳婦感到非常不滿與輕視,認為她不懂規矩禮儀,時常稱她為「可笑的年輕皇后」,Sophie的態度也影響了宮里的其他人,使他們對Elisabeth充滿敵意。婚後的第一年Elisabeth就發現自己生活在一個極不友善的環境裡,這對年輕的Sisi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也導致他此後對維也納皇室產生疏離與厭惡感。她在婚後幾週身體就開始產生不適,除了時常咳嗽之外,只要走下狹窄的樓梯就會感到不安與恐懼。

一年後,17歲的Elisabeth發現自己懷孕了,後來她生下一女,這個女兒馬上就被Sophie女皇帶離身邊,還用自己的名字把她取名為 Archduchess Sophie of Austria。 次年Elisabeth又生下一女,這次又馬上被Sophie女皇搶走。Sophie不僅堅持自己照顧小孩,也不允許Elisabeth接近她們。身為丈夫的Franz從小就被訓練成一個嚴肅而冷漠的王儲,他總是忙於國事又畏懼母親的威嚴,因此完全無法了解Elisabath的苦惱與問題,Elisabeth的憂鬱症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更加惡化。

連續生下兩個女兒之後,Elisabeth逐漸在宮中感受到必須產下兒子的壓力。有一天她在宮中發現一本小冊子,其中有一段話說到:

一位皇后的天職就是為皇室誕下繼承人,如果她有幸完成這個任務,那麼這就是她的野心終結的時候。她絕對不應該參與政治事務,因為這並非女人的職責所在。...如果皇后沒有生下繼承人的話,她對於皇室就只是個危險的陌生人,因為她在皇室絕對不會受到良好的對待。由於她隨時可能會被送回娘家,因此她可能會使用任何可能的方式來引誘皇帝。為了追求更穩固的地位,她會在宮中灑下混亂 的種子,因此她對於國王甚至整個國家來說都是致命的危險。

一般認為這本小冊子是Sophie女皇所散佈,書中提到她參與政治事務則是指Elisabeth曾經影響Franz對義大利與匈牙利的看法。當Elisabeth與Franz旅行至義大利時,她曾經勸Franz赦免那邊的政治犯。西元1857年Elisabeth與皇帝帶著兩個女兒到匈牙利,那裡的輕鬆生活使她得到解放。同時Elisabeth也在匈牙利遇到一位特異獨行的貴族,他總是朝諷宮廷語言的虛偽與可笑,Elisabeth打從心裡對匈牙利這個自傲而堅毅的民族感到某種特殊的熟悉感。相對於Sophie女皇對匈牙利人的藐視,Elisabeth對匈牙利人伸出友善之手,甚至開始學匈牙利文,而匈牙利人也因此逐漸認同這位可親的皇后。

西元1860年,Elisabeth抱著Rudolf,右下為次女Gisella,後為Maximilian 公爵
伊麗莎白(西元1860年)

匈牙利之旅為Elisabeth帶來影響一生的重大打擊。她的兩個女兒在旅程中開始拉肚子,次女Gisella很快就復原,但是兩歲的長女Sophie卻一直不見好轉,後世推測她應該是死於傷寒。由於婚後對宮廷生活的排斥以及Sophie女皇的欺壓,Elisabeth在產後原本就有憂鬱症的傾向,長女之死很快就把她推入絕望的深淵,她開始疏遠次女Gisel並忽略她的存在,兩人的關係一直到伊麗莎白過世都沒有恢復。

伊麗莎白次女Gisella
Gisella
成年後的Gisella

西元1857年,20歲的Elisabeth再度懷孕,這次終於是她期盼已久的男孩,皇室為了慶祝這個好消息在維也納舉行101次的鳴槍禮讚,Elisabeth在宮中的地位終於因此被確認。隨著年齡增長,她對政治逐漸產生興趣。當時奧匈帝國裡的匈牙利人開始產生國族思想,對於國內時常發生的民族衝突感到憤怒,Elisabeth在處理這些問題時,和一直傾向於高壓統治Sophie女皇、Franz國王採取不同的方式,她總是盡量作為協調者來幫助國內的匈牙利人。Sissi同時也是匈牙利伯爵Gyula Andrássy的代言人,據說 Andrássy也是她的秘密情人。每當皇室與匈牙利的關係產生問題時,總是由Elisabeth來協調處理,最後她甚至嚴詞告誡Franz讓Andrassy成為奧地利的首相以便增進兩國人民的關係。

Sissi首次參加匈牙利舞會所穿的禮服
即使Elisabeth逐漸從政治上得到成就與滿足,私底下她仍舊無法從Sophie手中奪回兒子的養育權。心理上所承受的壓力也反映在她的身體健康上,她時常暈倒、劇烈咳嗽,為了保持身材,她也做許多高難度的體操訓練,這些運動與節食也使她的身體健康更加惡化。

Elisabeth與Franz一家人於 Gödöllő Palace (於西元1870年)

西元1860年十月,Elisabeth被診斷出貧血與肺結核,Skoda醫生建議她到葡萄牙的Madeira群島上休養。其實當時宮中謠傳皇帝正與一位女演員發生地下戀情,Elisabeth只好趁此機會到國外休養。六個月後伊莉莎白回到維也納,卻馬上再度發病,這次她又到希臘的Corfu島去休養。離開維也納一年之後,Elisabeth再度回國,但是她並未完全康復,醫生發現她除了貧血之外,還有水腫的問題,雙腳時常腫到無法走路。為了治療雙腳,Elisabeth和家人離開維也納到Bad Kissingen去度假,遠離宮廷的生活似乎讓她獲得放鬆,因此只要離開維也納,她的病就會不藥而癒。然而當Elisabeth必須回國參加國王的生日宴會時,她在路上就因偏頭痛而吐了四次,由此可見Elisabeth的病因除了營養失調與過度減肥之外,還是以心理因素為主要原因。為了逃避宮廷生活所帶來的壓力,Elisabeth總是長時間在外旅行。Franz國王雖然時常寫信催促她回國,卻沒有什麼效果,最後他只好答應讓Gisella與Rudolf到威尼斯去陪伴Elisabeth。

西元1861年,Elisabeth終於回到維也納,年近三十歲的她經過一年遠行的休養,變的更有自信,Franz驚訝的發現她已經不再是剛結婚時那個懵懂無知的少女。回到哈布斯堡之後,Elisabeth堅決要求擁有自己的房間與私人空間,這個要求在當時的維也納宮廷是很少見的情況。

有鑒於長女的意外死亡,Rudolf 未滿四歲時,Franz萌生再生一子以確保王位繼承的想法,但是Fisher醫生宣布Elisabeth 的身體無法負荷再次懷孕的辛勞。為了逃避宮中的煩瑣儀式與禮節,Elisabeth 時常以養病為藉口躲到Kissingen去騎馬散步,同時也可以藉此避開與Franz親密接觸的機會。據說Franz因為經常在外尋花問柳,因此染上性病,甚至還傳染給Elisabeth,這也是Elisabeth不願接近Franz的原因之一。

除了上述的原因之外,無法親自養育兒女的困擾以及被視為誕下繼承人的生產工具使她對婚姻失去信心,在這個無法突破的困境中,美貌成為Elisabeth維持自信的唯一方式。她曾說過這樣的話:「小孩是女人的詛咒,因為當他們出現時就會奪走上帝給女人最美好的禮物--美貌。」因此她把生活的重心與大部分的時間都花在節食、運動與保養頭髮上。



Franz Xaver Winterhalter繪於1864,

(Elisabeth27歲。)
圖右為Franz國王最愛的兩幅畫像之ㄧ,畫師特別突顯Sissi濃厚的美麗長髮。這幅畫當時鮮為人所知,因為皇帝特別把它放在個人書房裡的書桌對面,以便每日欣賞。

Elisabeth身高172公分,體重卻只有50公斤。為了維持曼妙的身材,她靠著節食與接近苦修的方式來減肥。伊莉莎白結婚時只有十五歲,以現在的標準看來她還只是個正在尋找自我定位的青少年,然而嫁入宮中使她必須面對嚴苛的禮儀規範與要求,當她正在適應婚後的新環境,並且學習如何應付「皇后」與「妻子」這兩個角色時,過早的懷孕又使她必須學習成為「母親」這個角色。Sophie女皇對她原本就懷有敵意,經常強勢的干預與掌控Sissi的生活,對她又時常無情的嘲諷、打壓她的自尊心,丈夫Franz面對這個情況也無力保護她,在這樣艱困的環境裡,Elisabeth發現只有自己的身材是她可以控制的東西,身體與美貌成為Elisabeth唯一能夠獲得自我認同與建立自尊的來源,她採用各種極端的方式來維持自己的外表,對於外表的執著使她成為美貌的奴隸。

年輕時的Rudolf
30歲的Elisabeth從稚嫩的少女轉變為成熟撫媚的女人,這讓Frana對她更為著迷,但是美麗的外表其實是她控制Franz的方法之一。西元1865年,Elisabeth對Franz下最後通牒,如果Franz不讓Elisabeth親自教育兒子的話,她就會離開Franz。Sissi很了解自己的兒子,她認為Sophie女皇所採取的嚴格軍事教育對個性敏感的Rudolf造成許多負面影響,因此她一直希望能夠改變Rudolf的教育方式。Franz最後接受Elisabeth的要求,讓她自己教育Rudolf,Elisabeth選擇讓兒子接受自由開放的中產階級思想,這個做法在當時的宮廷成為眾人關注的焦點。這次事件被視為Elisabeth反抗婆婆Sophie成功的第一次,她開始了解如何運用自己的美貌來控制丈夫,也開始對政治產生興趣。

許多傳記都以"eccentric"(古怪、特異獨行)來形容伊麗莎白,實際上她的個性相當偏激而極端,同時也很自傲。Elisabeth一直想證明自己除了身為皇后之外,還具有獨特的個性與崇高的個人成就,因此才能享有特權與地位。Elisabeth堅信自己擁有某些獨特的個人特質,有時候不免讓人覺得她過於自傲。


Elisabeth的極端個性表現在她對美貌的堅持上。大女兒Sophie死後,伴隨憂鬱症而來的就是食慾不振,Elisabeth開始吃的越來越少,同時也拒絕和家人共進晚餐,如果她的體重快要超過50公斤,就採取禁食或挨餓的治療方式來控制體重。Elisabeth對肉類感到噁心,因此她只喝果汁或半熟的肉湯,不然就只喝牛奶或吃雞蛋果腹。

除此之外,Elisabeth還採取更極端的方式來保持身材,就如「亂世佳人」裡的Scarlet一樣,每天在身上綁著束腰馬甲。1959-60年間Elisabeth與Franz感情生變,當時Elisabeth的腰圍甚至只有16吋(41cm)!

Elisabeth對當時布製的馬甲感到不滿,特別請巴黎的裁縫師製作強度更堅固的皮製馬甲,要穿上這件馬甲必須花上一小時的時間。對於肥胖的恐懼使Elisabeth的腰圍終身都維持在20吋以下,Prince of Hesse甚至形容她為「令人感到恐懼的纖細」。

除了維持纖細的身材之外,Elisabeth對流行也非常重視。年輕時她喜歡穿著在歐洲流行已久的魚骨澎裙(cage-crinolined hoop skirts)。

魚骨裙的內架
法國皇后瑪莉安唐妮著魚骨澎裙

伊莉莎白著魚骨澎裙

19世紀時魚骨澎裙已在歐洲流行數百年之久,此時新的服飾設計興起,Elisabeth馬上走在流行的尖端,她拋棄能夠塑造苗條身材剪影的魚骨裙,開始穿上新的流行服飾。Elisabeth對自己的美貌很有自信,因此她非常崇尚自然美,從來不使用任何化妝品或香水,也不喜歡過度誇張的服裝或繁複的裝飾過程,而是偏好單色系、穿著簡單的騎士裝扮。Elisabeth從不穿襯裙或襯衣,因此她的服裝特別能夠凸顯束腰的效果,這也成為她的個人特色之一。

Sissi穿過的禮服(修復版)
Sissi身穿裝飾華麗的披肩

Sissi房中的體操吊環
Elisabeth 每天也規律而持續的進行體操訓練,她住的每個城堡都有體操練習室,Hofburg的騎士廳就被改造成練習室,她還把軟墊與平衡木放在自己的房間以便每天早晨練習。Ischl的皇室別墅內設置許多大鏡子讓她修正每個姿勢與動作。
除了練習體操之外,Elisabeth也是馬術愛好者,她每天花費數小時的時間練習騎術,使她成為當時世界一流的女性騎師。後來Elisabeth罹患痛風,因此無法長時間騎馬。她把原本的運動習慣改成每天長時間的健行,這可苦了她身邊的仕女與隨從,因為他們也必須跟著她一起走。到了50多歲的時候,Elisabeth還開始學習西洋劍,可以看出她是個十分注重身材而且愛好運動的女孩。

除了體操之外,Sissi也是世界知名的女性騎師



50歲之後的Elisabeth對於身材的要求更加嚴苛,已經到了近乎病態的地步。她每天要量三次體重,並做蒸汽浴來避免體重增加。五十七歲時她的身體更加孱弱不堪,體重也已經降到43.5公斤。由於長期承受身心上的壓力與不正確的飲食習慣、過度運動減肥之下,Elisabeth開始出現暴食症的徵狀。據說在一次旅行中,Elisabeth突然跑進一間不知名的餐廳開始大吃烤雞、義大利沙拉、還喝起香檳來,據她的旅伴描述,Sissi還吃了一大堆蛋糕。在過度的禁食與運動消耗體力之下,Elisabeth似乎開始祕密的滿足自己的暴食症。西元1881年她買下英國鄉間的一處小屋,並且蓋了一個樓梯直接從自己的房間通到廚房,似乎是為了偷偷到廚房飽餐一頓所做的設計。

Sissi的梳妝台,每天Feifalik都要
在此為她梳妝打扮。
上述的運動與節食都是為了保持苗條的身材,但是這樣還不夠,對於自己的臉部與外貌保養,Elisabeth採取的是一種獨特、神祕、甚至可以被形容為詭異的方式。舉例來說,她的頭髮從年輕時的暗金色逐漸變成栗棕色,Elisabeth每天要花三小時來保養一頭長髮,由於她的頭髮又多又長,因此她總是抱怨長辮子與髮飾使她感到頭痛。她的髮型設計師Franziska Feifalik原本在Wiener Burgtheater工作,後來則到宮廷內負責Elisabeth的髮型設計。Feifalik在工作時禁止戴戒指,還必須戴上白色的手套,以免傷害Elisabeth的頭髮。在一切穿著打扮結束之後,Feifalik必須把掉在地上的頭髮放在白色的盤子呈給Elisabeth檢查。每隔兩週,要用蛋白與科涅克白蘭地調成的精華來保養她的頭髮,而且在這一天所有的活動都必須取消。

在保養長髮的這段時間Elisabeth也沒有閑著,她利用這些時間來學習各種語言,她除了會說流利的法文與英文之外,還把現代希臘文也加入匈牙利課程的學習中。Elisabeth曾經說過:「整理我的頭髮需要時間,當我的頭髮正在被忙碌的打理時,我的心智卻處於閒置狀態。我怕我的智慧會經由頭髮留入髮型師的手中,因此我的頭疼才會一直持續。」說這段話的時候,Elisabeth坐在桌子旁,身上圍著白色蕾絲罩衣,她的長髮直垂到地上,包覆著她的整個身體。

Elisabeth希望呈現自己自然的外貌,因此從不使用化妝品,也不擦香水。為了維持自己的體態,Elisabeth晚上睡在一個付著金屬支架的枕頭上。她睡前必須好好的按摩身體,有時還會穿著泡過蘋果醋或紫羅蘭醋的衣服來維持自己纖細的腰身。為了維持皮膚的彈性,她每天早上要洗一次冷水澡,晚上則要用橄欖油泡澡。

現在所留下來的Elisabeth畫像或照片大多是三十二歲以前所拍攝,由於當時只有某些御用畫家能夠為她作畫,流傳到現在的畫作與照片並不多。為了讓自己傳奇性的美貌永流人間,三十二歲之後Elisabeth就拒絕讓畫師替她作畫,也不願意拍照。即使出門也都帶著頭紗,或是用洋傘、扇子把臉遮住,我們現在看到的照片幾乎都是在她不知情的狀況下所拍攝。


Franz 國王

雖然Franz在短暫相處之後就愛上Elisabeth,但是兩人其實有著完全不同的個性。Franz的個性理性而保守,在政治與宮庭上都完全遵從母親的命令。當時Sophie皇太后不論在宮廷或家庭生活上都仍舊堅守西班牙傳到維也納的儀式,因此Hofburg的生活向來一絲不苟,每件事情都要按照固定的時間與規矩來進行。Elisabeth的個性與Franz完全相反,她從小在一個自由的環境長大,熱愛運動與戶外活動,個性直率而不善社交。Franz雖然嚐試讓Elisabeth習慣宮廷的生活,卻沒有成功,反而使兩人的感情日漸淡薄。



Elisabeth的興趣十分廣泛,每天的活動也很多,除了馬術、體操訓練與身體保養之外,閱讀與創作也是她每天必做的功課之一。她對哲學、文學和歷史特別有興趣,18世紀的德國詩人Heinrich Heine是她最尊敬的作家,受到Heine的影響,Elisabeth曾以秘密日記的形式寫下許多浪漫詩,在詩中把自己比喻為莎翁筆下的仙后Titania,這些詩訴說著Elisabeth內心深處不為人知的渴望與想法。這些詩大部分以她的旅行、古希臘、浪漫主義思想為主題,時而穿插著她對哈布斯王朝的嘲諷評論。由於這些詩作涉及她對周圍人物的嚴苛批評,因此她在遺囑中規定自己過世50年之後才能把這些作品公諸於世。


Titania and Oberon, Mid Summer Night's Dream
‘Titania shall not go among people
In this world, where no one understands her,
Where a hundred thousand gawpers beset her,
Whispering inquisitively, “Look, there’s that foolish woman, look!”
Where Resentment spies enviously upon her,
To twist her every action.
May she return home to those regions
Where allied, kinder souls abide.’


Poem by Elisabeth
Source: Hamann, Brigitte: Elisabeth. Kaiserin wider Willen, München 1981, p. 607



Ludwig II of Bavaria
Elisabeth在詩作中顯露身為Wittelsbath家族一員憂鬱陰沉的特質,她在言談中時常透露自己對於治療精神病的興趣。Elisabeth的表弟德國國王Ludwig II of Bavaria和她感情最好,這個表弟以特異獨行、作風浪漫而不切實際聞名,因此又被稱為天鵝國王(The Swan King)或童話國王(Fairy Tale King)。Ludwig II國王對歷史、音樂與建築十分狂熱,他在位時不顧其他大臣反對,堅持贊助德國音樂家華格納,並耗費龐大的國力與財力建造富麗堂皇的新天鵝堡、Linderhof Castle與其他幾個城堡。Ludwig II 為了自己的浪漫理想不顧國家財政已經出現嚴重的赤字,依舊堅持向歐洲各國舉債來蓋皇宮。由於他的提議受到內閣反對,Ludwig II竟然打算廢除內閣,不過卻被知情的內閣成員捷足先登,以不適任為由廢除他的皇位。他們同時聘請精神科醫生為Ludwig診治,醫生診斷Ludwig II得了精神病,必須長期住在精神病院,不能夠自由行動,自然也不適合再繼續擔任國王。Ludwig II雖然嘗試逃走,但是卻被阻止,最後被發現死在Starnberg 湖中,死因不明。
寶塚花組2006年 「うたかたの恋」

Ludwig II在位時的瘋狂行徑導致他最後失去王位、憂憤而死。但是如果沒有他的金援,華格納就不可能寫出許多偉大的歌劇,而新天鵝堡也不可能每年為巴伐利亞的人民帶來龐大的觀光收入。然而死亡似乎一直圍繞著Elisabeth,Ludwig II與她的兒子Rudolf最後都離奇死亡,這些神奇的案件也成為歐洲歷史學者熱烈研究的對象。他們的故事也都被拍成電影與音樂劇,2000年「Ludwig II」音樂劇在德國上演,同年寶塚也演出以Ludwig II為主角的「夢と孤独の果てに〜 ルードヴィッヒII世/Asian Sunrise」。Elisabeth之子Rudolf的故事也被改編成包括芭蕾舞與音樂劇在內的各種類型的版本在歐洲上演,寶塚於1983年開始演出「うたかたの恋」就是改編自描述Rudolf之死的小說「Mayerling」。



Elisabeth as Queen of Hungary (1867)
西元1867年,奧匈帝國接連在義大利統一戰爭與普奧戰爭中遭逢挫敗,哈布斯王朝的聲望與國際地位也因而惡化。奧匈帝國境內的各民族要求自治的聲浪日益高漲,由於奧地利長久以來歧視、貶低境內的匈牙利人,因此許多匈牙利人開始產生成立聯邦或脫離奧地利建國的想法。為了避免帝國分裂,Franz與匈牙利簽訂奧匈折衷方案,奧匈帝國內出現雙重王權。伊莉莎白實際上就是奧匈折衷方案簽訂的幕後推手。雖然她之前一直排斥再生一個孩子的想法,但是在爾虞我詐的宮廷鬥爭裡,伊麗莎白也學會運用各種手段達到自己的目的。伊莉莎白原本就對匈牙利人頗有好感,為了提昇國內匈牙利人的地位,她以再生一子為條件,要求Franz提出改革來改善國內的政治現狀。奧匈折衷方案簽訂之後,伊莉莎白的秘密愛人Andrassy成為第一個匈牙利首相,Franz與Elisabath則在六月接受加冕,成為匈牙利的國王與皇后。

The Hungarian Child--Marie Valerie
加冕儀式結束之後,伊莉莎白沒有回到奧地利,而是一直住在匈牙利
貴族送給她的別墅,位於布達佩斯郊區的Gödöllő。當時她已經有孕在身,奧地利的人民對於這個即將到來的小孩感到十分期待。伊麗莎白為了躲避外界的探訪與打擾,直到小孩出生都一直住在Gödöllő,因此這個孩子也被稱為「匈牙利之子」(The Hungarian Child),她的母語不是德語而是匈牙利語。這次她下定決心要自己養育這個小孩,女兒Marie Valerie出生之後,伊莉莎白終於能夠把壓抑許久的母愛全部投注在這個小孩身上,依照自己的喜好與期望來養育這個女兒,而她長久以來的敵人Sophie女皇也在1872年辭世。


The Uncrowned Empress
Katharina Schratt
Sophie之死並未挽回Elisabeth對Franz的感情,也沒有讓她萌生長久居住在維也納的念頭。她對Franz的婚外情視而不見,也不常住在霍夫堡照顧她的三個孩子,而是繼續過著四處旅行的生活。西元1880年初,一位名叫Katharina Schratt的奧地利女演員來到霍夫堡劇院演出,她的表演很快就受到Franz的青睞,邀請她再次到維也納演出,Katharina很快就成為Franz的戀人。據說Elisabeth私下同意兩人戀情的發展,甚至是這件事情的幕後推手。對於Elisabeth來說,與Franz一起住在皇宮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她與Franz之間聚少離多,彼此的感情也早就在混亂的鬥爭裡消失殆盡。由於Elisabeth長久離開皇宮旅行,與Franz的夫妻關係早就有名無實。由於Katharina能夠代替她陪在Franz身邊盡夫妻義務,Elisabeth才能夠繼續放心的四處旅行。

Crown Prince Rudolf

西元1889年,死神再度找上Elisabeth,這次是帶走她唯一的兒子。西元1889年,三十歲的Rudolf與年僅18歲的情婦Vetsera被發現死於Mayerling的打獵小屋裡。一般認為這是一樁殉情案,Rudolf先開槍打死Vetsera之後再自殺,但是案件有許多無法解釋的疑點,加上哈布斯堡皇室為了保護家族名聲,不願讓警方深入調查案件,因此Rudolf之死也成為歐洲皇族歷史上的一個懸案。

在Rudolf死前一年,Elisabeth的父母與姐姊才相繼過世,Rudolf之死成為壓跨Elisabeth的最後一根稻草。為了悼念愛子,Elisabeth從此不戴任何首飾,而且一直到死都穿著黑色的喪服,此後不久,她唯一的摯友Andrassy也過世了,失去好友的打擊讓Elisabeth更加憂鬱。一般認為Rudolf死後,Elisabeth的憂鬱症日益惡化,她對生命失去信心與希望,並且開始萌生死意。但是Mayerling案過於離奇,加上媒體大肆宣傳,歐洲的人民開始對Elisabeth感到更加好奇,時常有記者想偷拍她,或是有好奇的群眾在她出遊時圍觀,因此Elisabeth總是穿著黑色的喪服,並用白色的洋傘來遮住自己的臉。

身穿黑色禮服的Elisabeth

Elisabeth (1898)

Rudolf死後,Elisabeth對維也納更加毫不留戀,她和丈夫Franz的感情在長久的分離後已經轉變為友情,雖然不常見面,但是彼此時常寫信連絡。Elisabeth的足跡遍佈歐洲各地,她去過的國家從西歐、南歐一直到達北非的摩洛哥與埃及。馬不停蹄的旅行成為她逃避現實的方式之一。


Achilleion Palace(阿喀琉斯宮)

Achilleion Palace(阿喀琉斯宮)內部裝飾
 ‘Our dreams are always lovelier when we do not realize them.’ 

By Elisabeth










西元1890年,Elisabeth在希臘的Corfu島建造了一座富麗的夏日宮殿Achilleion Palace(阿喀琉斯宮),就位於Corfu小鎮西南邊十公里處。Elisabeth原本就十分景仰希臘文化與藝術,甚至花費長時間學習古希臘文,Achilleion Palace就是以希臘神話中的英雄Achilles為主題建造的宮殿。Achilleion Palace滿足了Elisabeth對古希臘世界的喜愛與嚮往,也成為Elisabeth撫慰喪子之痛的避難所。Achilles是Elisabeth最喜歡的希臘英雄,因此這個宮殿主要以有關他的藝術作品居多,其他還有Elisabeth欣賞的作家如荷馬、莎士比亞、與Heinrich Heine。Elisabeth的個性雖然極端,但是她對Achilleion Palace卻很快的失去熱情,由於奧地利皇室的財政出現困難,因此Achilleion Palace內部的裝潢只完成了留給Franz的房間,但是他卻從未踏入此地。六年之後,Elisabeth決定放棄這個尚未完成的皇宮,她曾要求Franz賣掉此處,但是Franz不願意。Elisabeth死後,這個皇宮被次女Gisella賣給德國國王威廉二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當成根據地,經過多次修復之後,成為現在Achilleion 博物館,裡面收藏許多關於希臘神話的雕像與畫作,也是紀念Elisabeth的皇宮之一。

Achilleion 博物館官方連結:可以看到博物館360度的導覽。


Elisabeth死前一天攝於瑞士

西元1898年,當時謠傳有人想暗殺Elisabeth,但是當時已經六十歲的她不理會這個警告,繼續到瑞士旅行。當時她使用假名Countess of Hohenembs在旅館投宿,但是很快就被旅館人員認出。次日早晨Journal de Genève就刊出Elisabeth在瑞士旅行的消息。
九月十日下午1:35,Elisabeth與侍女離開旅館要到日內瓦湖邊搭船到蒙特勒,由於Elisabeth不喜歡大張旗鼓的出遊,因此她的隨從早就搭乘火車先行出發。

當Elisabeth與侍女走在人行道上,25歲的義大利反政府主義者Luigi Lucheni手持小刀攻擊Elisabeth。Lucheni出身勞工階級,是個激進的反政府主義者,原本他想到瑞士暗殺法國的菲力普王子,沒想到王子早就離開瑞士了。Lucheni在報上看到Elisabeth到瑞士旅遊的消息,對於反政府主義者來說,刺殺對象是誰並不重要,只要是出身皇室的貴族就可以了。而當時頗為知名的Elisabeth就成為Lucheni強調自我主張最好的目標。

Lucheni暗殺Elisabeth






四天之後,Elisabeth的遺體被送回維也納,依照16世紀流傳下來的傳統,哈布斯王朝的皇室死後必須經過如木乃伊的防腐處理,依照嚴格的儀式將心臟與內臟取出,然後分成三處安置。Elisabeth的遺體與其他哈布斯王朝的皇室一起葬在距離霍夫堡不遠的Capuchin Church/Kapuzinerkirche裡的Imperial Crypt(皇室墓穴)。她的心臟則被放在銀罐中,送到Augustinian Church(Elisabeth結婚的教堂)的Heart Crypt,內臟被放在Metropolitan Church of Saint Stephen的墓穴中。即使皇后這個身份讓Sissi在世時飽受折磨與困擾,並且利用各種方式想逃離皇宮的束縛與規範,但是她死後依舊必須回到皇室墓穴,與她的丈夫、兒子為伴。

Capuchin Church
Imperial Crypt裡Franz的墳墓,左右各為Elisabeth與Rudolf之墓。

Elisabeth的墳墓
 Elisabeth死後,Franz與Katharina依舊繼續交往,直到Franz死於1916年。她與Franz的戀情持續了34年,雖然她對媒體總是堅持否認自己是Franz的情婦,但是她住在皇室贈送的豪宅裡,也時常與Franz出雙入對,因此又被稱為Uncrowned Empress。

Franz與Katharina


哈布斯王朝歷史網站連結(英文/德文):有關於整個哈布斯堡王朝十分詳盡的介紹。
Schönbrunn Schloß(美泉宮)官方連結:美泉宮是Franz出生與成長的宮殿,也是他最喜愛的住處。
Hofburg(霍夫堡)官方連結:霍夫堡是哈布斯王朝皇室居住的主要宮殿,象徵奧匈帝國的王權與威嚴,法國皇后瑪莉安唐妮就是在此出生,這裡也是Elisabeth與Franz婚後居住的地方。
Historisch Sissi連結:有Sissi寫的日記與詩(德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