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6日 星期一

鳳山國定古蹟--原日本海軍無線電信所

◎鳳山無線電信所時期(1919-1945)
位於鳳山國中附近的「明德訓練班」實際上建於日治時期,原本是日本海軍為進行長距離無線電通信而建立的一個據點。19世紀末,日本海軍艦艇航行範圍擴及中國大陸與南洋地區,因此日本開始建設大規模的無線電信所以滿足通訊需求。位於今鳳山勝利路上的這個訓練所便是當時的三大電信所之一,規模可比東京的船橋通訊所。原本的無線電信所包含前鳳山新村十巷、前明德海軍訓練班、前海軍鳳山基地發射台的範圍,不過保存至今並開放參觀的只有後來被用來偵訊、拘禁軍中政治犯的「明德海軍訓練班」這個部分。

日治時期的海軍無線電心所為雙同心圓設計,中間一圈為主要建築,也是現存的前明德訓練班位址--引用Wiki的美軍地圖
位於東京的船橋無線電信所
位於九州西部的針尾無線電信所--圖中為三大電信塔。
鳳山無線電信所建於西元1919年(大正8年),採用當時最先進的無線電通訊技術,和船橋、針尾無線電信所構成當時日本海軍通訊網的主幹。

◎鳳山招待所時期(1949-1962)
二戰結束之後,國民政府逃亡來台,原本用來傳遞訊息的電信所成了國民黨情報隊的駐紮地,還被用來偵訊、拘禁、刑求軍中政治犯。為求隱匿,將名稱改為「鳳山海軍來賓招待所」,後來被編入海總政戰部第四組。
這段時期正好是所謂的「海軍白色恐怖」時期(約發生於1950年代)。1949年國民政府流亡至台灣之後,除了國共內戰的紛亂之外,國民黨的統治不當也引起許多人士反抗而投入共產黨陣營,1949年發生大規模的海軍投共浪潮之後,國民黨政府立即著手針對海軍內部派系進行整肅。由軍法機關對攜艦逃亡、投共、批評時政的可疑人士進行嚴苛的審問與重判,就是現在所稱的「海軍白色恐怖」。

國民黨政府全面遷台之後,中華民國海軍很快的沿用日本遺留的建築,建立海軍特有的軍法審判系統,「鳳山海軍來賓招待所」就是其中一個祕密審訊的地點。同時也在左營設立海軍軍法看守所作為羈押後期與判決的單位,叛處死刑的犯人則押至位於高雄海邊的桃仔園刑場槍決。

「鳳山海軍來賓招待所」依照等級分為:優待號、普通號、山洞。優待號與普通號位於辦公室建築本體,大碉堡被稱為「後山」,碉堡內部就被稱為「山洞」。

◎海軍明德訓練班時期(1962-2001)
民國51年,政府在此成立海軍訓導中心,65年七月成立「海軍明德訓練班」,負責管訓軍中頑劣分子。除了位於中心的訓練班之外,位於南邊十字電台的範圍也是海軍通訊大隊分遣隊駐紮地。民國90年國軍組織調整後撤裁明德訓練班,歸海軍三軍聯合訓練基地恆春指揮部使用,但是一直被閒置至今。

明德訓練班分為四個中隊,第二、三中隊位於大碉堡,第一中隊位於廚房前的建築物,第四中隊則在園區最東邊的建築。明德訓練班管訓的對象有兩種:一為在軍中關禁閉一個月以上的累犯,二為在外服監後送來的犯人。

民國93年六月,在民間團體爭取之下,這個具有歷史與政治意義的建築被登錄為歷史建築,後由高雄縣政府代管,委託高雄縣眷村發展協會進駐管理。民國96年經行政院文化發展協會進駐管理,公告為國定古蹟。目前的開放時間為每周六、日。

這座歷史古蹟位於鳳山國中鬧區附近,占地寬廣,但是由於外面被白色圍牆圍繞,令人一看就認為是軍事地區,望而生畏。

明德訓練班大門,門口寫著「永遠忠誠」,但是上方掛著一個八卦鏡。





辦公廳舍與教室

走過大門、繞過國民黨的洗腦宣言之後,就能看到一層樓的黑瓦磚房建築,這個本來用來辦公的建築,到了海軍白色恐怖時期(鳳山招待所時期),被劃分為會客室、審訊室,以及拘禁犯人的「普通號」、「優待號」。到了明德訓練班時期則被用來當作教室與教官的辦公室。







辦公廳舍為木造與磚牆設計,我想藍色的油漆與鐵製柵欄應該是後來才加上去的。這棟建築設計十分特殊,延續日式建築重視空間連通性的特色,中間有一個橫向通道連接每個房間,不僅辦公聯絡方便,也非常通風。天花板的企口板設計更是別出心裁,每個房間都有不同的雕花風格。










位於西側的房間就是海軍白色恐怖時期用來偵訊、刑求政治犯的房間。說到這裡我不得不抱怨接管的眷村管理協會的管理方式。房間內沒有任何照明設施,尤其是這個外面號稱重現「普通號」的小房間裡更是漆黑一片,陰氣森森,連裡面貼了許多當時的受害者的口述歷史呈現也看不清,真是辜負了政府試圖重現歷史的一番苦心。


在此拍的照片皆使用高ISO拍攝,實際上這個房間是黑漆漆的。說明後方的小房間便是當時的海軍政治犯被刑求的地方













位於「教室」後方的磚造水塔內部以格子樑支撐上方的水槽。這座水塔用紅磚的丁砌面(紅磚較短的一邊)順著圓弧形製成,砌工相當細緻,也別有特色。水塔內也有鍋爐可直接供應熱水。


連接辦公室與庫房的走廊屋頂



連接辦公室與庫房的走廊


庫房

國民政府遷台之後新建的建築物。


 大碉堡--鳳山電信所時期,電信所的所在位置,為營區中最大的建築物,平面為矩形,高約12.3公尺,過去為了避免被盟軍攻擊,在屋頂上鋪了厚土種植草皮作為掩護。除了厚實的磚牆之外,通風用的窗戶也裝上用鋼製框架包覆混凝土做的耐爆門窗,可見當時工程技術之發達與建築師的用心。位於右方的土坡應該也是當時的掩護手法之一,只是後來被貼上國民黨教化政治犯的標語。






實際上這個大碉堡令我感覺非常不舒服,一進去就像進了鬼屋一般,位於一樓右手邊的房間似乎曾受祝融之災,橫梁與地板接被燒成炭色。我原本不想深入探險,沒想到竟有兩對情侶在裡面拍照(鬼屋藝術照??),因此我才放心大膽地進入。

面對碉堡的右側曾受助祝融之災,但是依舊可以看出厚實的木材與建築用料,可見日本人在建造電信所時的用心。






















左側的房間保存較為完整,裡面也有完整的歷史資料介紹。


大碉堡內部,上方為巨大的通風扇。


天花板裝有天車軌道,是過去使用天車的證明。
大碉堡為三個南北向的長筒狀建築,中間的建築二樓分皆由耐火磚造結構,兩側上方設有大型風扇, 左側的筒形跨間蓋了扶壁柱,主要是為了支撐鋼構天車大樑,過去是用來製造大型機具的地方。大碉堡的長筒跨間挑高設計,空間設計與工法都極為嚴謹,即使歷經多年的歷史與火災侵蝕依舊非常穩固,日治時期的建築果然令人佩服。只可惜後來蒙上白色恐怖的陰影,成為國民黨對政治犯進行「教育」的地方。







位於辦公室右方的「中正堂」,這自然是後來由國民黨政府建造的房子。

隱藏在大樹與土堆之下的小碉堡





往十字電台的入口
十字電台位於電信所南方,是發送訊號的主要建築,和大碉堡一樣都是二戰時期的軍事建築,建造特色都以因應轟炸與攻擊為主。




建於樹林間的十字電台




海軍電台的鐵門,一看就知道為了預防轟炸,蓋得非常厚實。
十字電台在國軍接收之後,繼續作為發送電訊之用,因此還保留許多當時所用的儀器。電台後方是發電設備,日治時期這座建築可以發電自用。


即使是重視防禦的軍事建築,但是對採光與通風的功能卻毫不輕忽。










發電設備







水牢--據說是海軍白色恐怖時期刑求犯人所用。



這座古蹟雖然是建於日治時期,但是在國民政府遷台之後卻蒙上白色恐怖的陰影,許多原本富含日式建築特色與美感的地方都不復往日,還被用來作為打壓人權與言論自由的地點,雖然令人感慨,但是卻真實的反映台灣過去被國民政府刻意忽視與抹滅的歷史。

更多有關海軍無線電信所的訊息請見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