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3日 星期四

從寶塚認識音樂劇 (五) -- 梅爾林事件--寶塚「泡沫之戀」(うたかたの恋)背後的歷史

從近幾年的大陸興起的「四爺熱潮」到威廉與凱特的世紀婚禮,可以發現皇室密辛與陰謀論永遠是大眾感到好奇的話題。哈布斯王朝在歐洲歷經700多年的歷史,其中以Franz與Elisabeth的故事最令人著迷。除了Elisabeth坎坷的遭遇與難以捉摸的性情讓人好奇之外,Elisabeth之子Rudolf與戀人充滿疑點的死亡也是另一個讓人無法錯過的神奇事件。這個事件在音樂劇「伊莉莎白」中是以Mayerling Dance(youtube連結)來呈現,作者用死神與Rudolf共舞來表現死神是Elisabeth生命中揮之不去的陰影,甚至將她摯愛的獨子帶走。真實的梅爾林事件雖然有些不同,但是案件本身充滿詭譎神秘的氣氛,一直到現在仍舊是歷史學家們無法解釋的謎。

Rudolf位於梅爾林的打獵小屋
西元1889年1月31日,哈布斯王朝的皇太子Rudolf與情婦被侍衛發現死在位於梅爾林的打獵小屋裡,一般稱為「梅爾林事件」。

~童年時期~

兒童時期的Rudolf
Rudolf 出生於西元1858年8月21日,為Elisabeth與Franz期待已久的兒子,也是唯一正統的哈布斯王朝王位繼承人。Franz對這個兒子寄予厚望,因此從小就讓他接受嚴格的軍事訓練,Rudolf出生第二天就被國王封為一個步兵連的指揮官,兩歲時就被穿上軍服。但是Rudolf的個性溫和敏感,完全不是Franz心中理想的繼承人,因此Franz把教育Rudolf的工作交給Gondrecourt少將,他採取近乎虐待的方式來教育Rudolf。Gondrecourt少將為了鍛鍊Rufolf的個性,不論颳風下雨都讓Rudolf在戶外接受長時間的軍事訓練,半夜睡覺時還會用槍聲把他叫醒。因此Rudolf在年紀很小的時候,身心就不段受到折磨,繁重的訓練不但沒有讓他變的更堅強,反而使他身心飽受折磨。

Franz與女兒Gisella、獨子Rudolf。

Rudolf出生時,他的母親伊莉莎白只是個20多歲的妙齡女子,自己都還無法接受與適應哈布斯堡的生活,在一個充滿敵意的環境裡尋找自我定位。伊莉莎白此時自己也飽受嚴重的憂鬱症折磨,無暇顧及年幼的孩子們,只是為了逃避哈布斯堡的生活而不斷在外旅行。

因此在Rudolf與Gisella年幼時的照片中,我們極少看到Sissi的出現。西元1865年,將近30歲的Siss發現Rudolf在嚴格的軍事教育下身心都面臨極大的壓力,為了保護愛子,年近30歲的Sissi終於展現無比的魄力與決心。她利用自己的美貌與Franz對她的愛慕奪回兒子的教育權,此時Rudolf已經七歲了。

Rudolf 與Gisella



Sissi採用完全不同的方式來教育Rudolf,新的導師Count Joseph Latour von Thurmbur採取自由放任的教育方式,他很快就贏得Rudolf的信任,並且與這位奧匈帝國未來的繼承人建立良好的關係。Rudolf是個天資聰穎、求知慾旺盛的小孩,他對新老師的信任與依賴一直持續到19歲完成學業,Count Joseph也成為少年時期影響Rudolf最深的人。




Rudolf



當時哈布斯王朝的皇室教育以軍事訓練為主,但是Rudolf接受Count Joseph指導之後,開始接觸科學與其他普通知識,這些學門被當時的貴族視為中產階級的老學究們鑽研的狡辯術。Rudolf接受的教育與當時皇室認同的古板思想背道而馳,但是這樣的教育方式卻使他成為一個熱情奔放的少年,他樂於接受不同的思想,也喜歡和知識份子、學者與科學家接觸交流。不過這樣的生活態度使他逐漸遠離思想陳腐保守的哈布斯皇族。Rudolf曾經向父親提出上大學的想法,但是Franz認為這不符合一個皇太子的身分,因此拒絕他的要求,這也成為Rudolf生命中的一個缺憾。



~父子之爭~


或許是由於倆人從小都接受自由開放的教育,因此Rudolf與母親伊莉莎白在個性上十分相似。自從接受Count Joseph的指導後,Rudolf展現個性中好強的一面,「奧匈帝國的皇太子」這個頭銜對他來說並不重要,他希望靠自己的知識在學術界嶄露頭角,讓大眾認同他的才華與能力。這個想法和他的母親伊莉莎白相同。伊莉莎白除了以自己的美貌為榮之外,也不斷學習多種語言,同時嘗試寫作、參與政治決策,她不希望世人只把她當成一個徒具美貌的皇后,而是一個兼具知性與感性的才女。





Rudolf的鳥類研究
個性敏感的Rudolf對自然科學很有興趣,他在鳥類研究學(ornithology)上展現過人的才華,除了創作許多關於鳥類的繪畫之外,還寫了許多相關的文章,並受到專家學者的認同。
19世紀奧匈帝國正面臨內憂外患,帝國內的匈牙利人對奧地利的統治深感不滿,加上國家主義在歐洲蓬勃發展,對政治抱持著開放主義的Rudolf因此開始思考奧匈帝國的歷史與國家定位。這個想法促成「The Austro-Hungarian Monarch in World and Image」的創作與出版,這是一套24集的百科全書,其中包含針對奧匈帝國的建築、藝術、設計與工藝的描述。為了紀念Rudolf的貢獻,這套百科全書又被稱為「Kronprinzenwerk」,作者試圖從文化、種族、語言、傳統的分歧性來探討奧匈帝國的本質。帝國內的各種文化、種族的分歧並未成為國家動亂的根源,反而證明奧匈帝國包容各種文化、作為各國媒介的可能性。


「Kronprinzenwerk」是一套24集的重要鉅作
Rudolf的鳥類繪畫

















Rudolf眼見奧匈帝國面臨分裂的危機,想藉著「Kronprinzenwerk」的創作來提倡「Unity among plurality」(異中求同)的想法,並藉此促成國家內不同民族的團結。Rudolf的理想十分崇高,但是卻無法提出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法,反而導致父親與統治階級和他的對立。後來他只好使用假名在報紙刊登自己的政治言論,這個做法更加導致他與維也納宮廷的對立。Rudolf和他的母親伊莉莎白一樣,由於政治立場不同,反對傳統與保守思想的Rudolf在皇宮裡總是感到格格不入,最後只好選擇掩飾自己真正的想法,假裝認同父親與重要官員的主張。不過這種雙重人格的生活無法解決真正的問題,Rudolf與父親的隔閡越來越大,最後終於成為無法跨越的鴻溝。



The lowest petty official has a larger sphere of influence than I! I am condemned to idleness!’


~Rudolf’s view of his position at court~













~貌合神離的婚姻與歐洲皇族的宿命~
Rudolf 之妻 Princess Stephanie
of Belgium

Rudolf的妻子為比利時公主Stephanie(Princess Stephanie of Belgium),兩人的結合完全是出自政治利益。但是他們的家庭背景十分神似。
Stephanie的父親比利時國王Leopold二世為德國貴族,在19世紀利用一連串投機的軍事結盟逐漸獲得政治上的影響力,同時也經營龐大的家族事業,在當時是歐洲最富有的貴族之一,Franz曾經嘲諷他是個「賣雜貨的小販」。
西元1853年,Leopold二世與Archduchess Maria Henriette成婚,兩人的婚姻同樣也是出自政治利益的考量。Henriette的個性豪爽奔放,Leopold卻是個嚴肅而乖僻的人,他時常公開嘲諷Henriette以彰顯自己的權威,甚至在外拈花惹草、四處流情。對婚姻感到失望的Henriette最後只好遠離比利時宮廷到鄉間隱居。

比利時國王Leopold 二世
Henriette離開之後,Leopold二世完全忽視對於Stephanie與姊姊的照顧,只把注意力全部放在未來的繼承人Leopold王子身上,但是Leopold卻在九歲死於肺炎。唯一的兒子死後,Leopold二世又試圖與Henriette重修舊好,不過他的目的只是希望再生一個兒子。這次Henriette還是生下女兒,Leopold二世此後對家庭失去興趣,他開始積極擴張比利時的版圖,甚至將勢力擴大至中非的剛果,建立了剛果自由邦。但是剛果自由邦實際上只是Leopold個人的領地,他不斷剝削當地的資源來擴充自己的財富。他使用的極權統治與武力鎮壓也在歐洲其他國家引起爭議,舉例來說,Leopold二世命令當地人必須生產一定數量的農作物上繳,如果上繳的數量不足的話,就把他們的手腳砍斷。
Leopold的私人關係也頗為複雜,他曾有多次的婚外情,還被歐洲貴族
稱為「The King of the Belgians and of the Beauties」(比利時與美女的國王),西元1909年,由於不忠在天主教是一項罪惡,為了在死前洗去這項罪名,Leopold在病榻前與自己最喜歡的情婦結婚。

西元1881年 Stephanie與Rudolf正式結婚

花了一些篇幅描述Stephanie的家庭背景,除了因為Stephanie在Mayerling 事件中是個經常被忽略的角色之外,也是因為在閱讀她的故事時,不禁發現19世紀的歐洲貴族幾乎都有十分神似的遭遇。Stephanie與Rudolf的家庭背景很類似,他們的母親都在婚姻中飽受婚外情與生子壓力的折磨。但是Rudolf比較幸運,因為他的母親Elisabeth雖然十分厭惡宮廷生活,但是卻很重視他的教育,甚至不惜為了他向Franz下最後通牒,而就人格特質而言,Franz也比Leopold二世好得多。相較之下,Stephanie的童年生活就辛苦多了。



即使Leopold二世與Henriette的政治婚姻並沒有為他們帶來幸福的人生,但是勢利殘暴的二世並沒有因此讓女兒們追求自己的幸福。Stephanie的姊姊Louise被迫嫁給比自己大14歲的德國王子,Louise試圖與自己的情人私奔,卻被父親關進瘋人院,一直到西元1907年才成功離婚。


Sofie Görlich繪於西元1881年的油畫,以古典希臘神話般的畫風來祝賀Rudolf與Stephanie的婚禮。

Rudolf 與Stephanie

西元1880年三月,22歲的Rudolf受邀至比利時宮廷與當時15歲的Stephanie見面。當時Rudolf已經拒絕幾位公主的提親,這讓Franz與Elisabeth對他的婚姻越來越著急,他們希望Rudolf能夠盡快結婚。Stephanie是當時少數信奉天主教的公主,因此雖然Rudolf對Stephanie的外表不甚滿意,但是在父親的命令之下只好答應這樁婚姻安排。兩人的婚事決定之後,Stephanie被送到哈布斯堡接受禮儀訓練,當她到達維也納時,宮廷侍女卻發現她月經尚未來潮,因此只好延後婚禮,並將她送回比利時。而伊莉莎白實際上並不贊同這樁婚姻,因為比利時皇室成立於1830年,根本擁有六百多年歷史的哈布斯王朝相比。但是Franz認為比利時皇室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卻是源自歐洲最古老的薩克森貴族,加上Leopold二世擁有龐大的財富,因此Franz對這樁婚姻感到十分滿意。





Rudolf與Stephanie在西元1881年結婚。雖然一開始兩人的婚姻生活還算和諧,但是不久之後問題卻逐漸產生。Stephanie結婚時年僅17歲,她的外表並不出眾,接受傳統教育的她個性也較為保守謹慎,與個性衝動、反抗傳統教條的Rudolf屬於完全不同的性格。同時年輕的Stephanie也發現自己不被丈夫家人認同(這點與年輕時的Elisabeth一樣)。雖然Stephanie長的並不算醜陋,但是與「歐洲最美的皇后」伊莉莎白相比自然是略遜一籌。伊莉莎白自認美貌是上天給她最好的禮物,一向以自己的美貌為榮的她成為婆婆之後,反而經常嘲笑媳婦Stephanie的外表,稱她為「醜陋的南瓜」或「笨拙的迷糊蛋」。

西元1883年,Rudolf唯一的女兒Elisabeth在Laxenburg Castle出生,為了避免與Elisabeth皇后混淆,Rudolf的女兒被稱為Erzsi。Erzsi出生之後,Rudolf由於政治理念與維也納皇室不和,和保守派的Stephanie也談不來,因此兩人開始各自在外尋求情感託付。Rudolf經常在外拈花惹草的結果,就是把性病傳染給Stephanie,導致她無法再生育,此時兩人的關係達到冰點,分居已經成為不可避免的結果。

"The marriage of Rodolfo is unsuccessful is catastrophic. His wife welcomes the appointments of representation. A seventeen years he attended only the aristocracy more obtuse. Her philosophy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rank, his morals label"
Letter from Elisabeth





Stephanie和女兒Erzsi

西元1887年,Stephanie到加利西亞王國(今波蘭南部)旅遊時,與一位波蘭的伯爵陷入熱戀,這時她絲毫不願隱藏自己的戀情。Rudolf則繼續過著飲酒作樂的生活,並寫信給當時的教皇詢問離婚的可能性,這個要求被教皇拒絕,兩人也只好繼續過著貌合神離的生活。










~Mayerling事件~

位於維也納近郊的Mayerling小屋

位於Mayerling的渡假小屋原本是一棟建於中世紀的Laurentius教堂。西元1887年,Rudolf在買下Mayerling的土地,將教堂改為度假小屋作為外出打獵、與友人聚會時使用。
1888年底,當時三十歲的Rudolf遇見17歲的Marie Vetsera女爵,兩人很快就陷入熱戀。幾個月後,他們的戀情就鬧的人盡皆知。1889年初,Franz與Elisabeth即將遠行至布達佩斯,他們在一月29日舉辦告別宴會,這天Rudolf藉口身體不適拒絕參加宴會,而且他安排30日要與同伴出遊打獵。

當他的侍從Loshek與其他友人來到Mayerling時,卻發現Rudolf與Marie死在房內。Rudolf當時坐在床邊,口中流出鮮血,Marie則躺在床上,兩人的屍體都早已冰冷僵硬。由於Loshek熟知服用番木鳖碱之後的中毒反應就是口中流血,因此他一直以為Rudolf是被Marie毒死,這個想法也傳到皇室耳中,就連Marie的母親一開始也相信這個說法。

Rudolf的好友Hoyos伯爵立刻搭乘火車到維也納通知國王這個不幸的消息,當時哈布斯堡依舊維持每天一成不變的日程,訪客也必須嚴格遵守時間規定。Hoyos伯爵認為應該由Elisabeth來告訴國王這個消息,因此只好請Elisabeth最寵愛的侍女Ferenczy伯爵夫人來決定應該如何告知皇后這個消息。當時Elisabeth正在上希臘文課,對於Ferenczy伯爵夫人的打擾感到十分不耐煩,但是伯爵夫人堅持要Elisabeth中斷課程來聽她報告。

Rudolf的遺體被送到哈布斯堡與家人見面時,由於他的頭部受到槍擊,當時的醫生只好暫時用繃帶將他的頭部包起來。葬禮舉行之前,他的頭部被重新用蠟修復,使外觀恢復正常。

Elisabeth與Rudolf得知消息之後自然感到悲痛欲絕,但是為了維護哈布斯堡的名譽,皇室很快就找來警察總長,要他們馬上封鎖Mayerling周圍並且盡快處理Marie的屍體。
當時的首相 Count Eduard Taaffe代表哈布斯堡皇室宣佈Rudolf的死訊,同時也隱瞞他真正的死因,只說Rudolf是死於動脈瘤破裂。一開始皇室家族都以為是Marie毒死Rudolf之後再自刎,連她的母親也這麼認為。直到宮廷御醫到Mayerling驗屍之後,才確定兩人的死因都是槍殺,一般認為是Rudolf先槍殺Marie之後再舉槍自盡。但是如果這個說法屬實,那個Rudolf將無法在哈布斯王朝的墓園--天主教Capuchin教堂下葬。Franz為了讓兒子葬在Capuchin墓園用盡各種方法,包括要求醫生開立醫療證明,說明Rudolf在自殺當時處於心神喪失的狀態,無法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Franz也說服梵蒂岡教廷開出同樣的証明。
即使如此,Rudolf謀殺Marie的罪名卻是難以抹滅,因此Marie的屍體必須立刻消失。當時的人把她的屍體放在馬車上,並且用棍子支撐她的身體,偽裝成Marie還活著的假象,悄悄地把她的屍體載離Mayerling。同時也請醫生偽造假的驗屍報告,把她的死因解釋為自殺。

由於皇室對警方施加許多壓力,導致警方只是草草調查就結案。加上驗屍報告也寫的曖昧模糊,同時有關這次事件的檔案並未收藏在市立檔案室,因此事實真相更加令人好奇,Mayerling發生之後,包括伊麗莎白在內的哈布斯皇室都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

Franz同時下令把Mayerling小屋改建為修道院(Karmel Mayerling),現在修道院的聖壇的位置就是原本兩人自殺的房間。

Karmel Mayerling 聖壇

"After the unspeakable misfortune that caused the passing of my dearly beloved son, the Crown Prince Archduke Rudolph, I have decided to have a cloister built over his death place and donate it to the Carmelite sisters."

Ischl, on August 7, 1890 - Franz Joseph m. p.


Karmel Mayerling 官網連結



目前仍未發現證明Mayerling事件真相的相關證物,據說這些證物依舊由哈布斯家族保管,包括裝著手槍的盒子、空的彈匣與其他證據。

~眾說紛紜的死因~

Mayerling 事件發生之後,哈布斯堡皇族利用各種方式隱瞞真相,並且對警方施加壓力要他們草率結案,不過這樣的作法反而引起大眾的好奇心。草率結案的後果就是許多物證都被消滅,無法證明兩人真正的死因。許多人開始針對Mayerling事件發展各種陰謀論。奧匈帝國的最後一位皇后Zita在1988年接受訪問時,曾經提到Mayerling事件其實是一樁政治陰謀,真正的兇手是一個奧地利的警官。由於Rudolf在世時抱持自由主義,對國內的匈牙利人態度友善,因此引來殺機。

另一個說法則是認為Rudolf是死在法國密探的手中。Rudolf在世時,與父親有許多政治理念不同,父子時常發生爭吵,奧匈帝國周圍的其他國家認為這是從內部破壞其國力的好機會,因此曾經派人去遊說Rudolf進行革命、取代自己的父親成為國王,(這是音樂劇「伊莉莎白」所採用的說法。)不過這個提議後來被Rudolf拒絕,據說其他國家為了不讓此陰謀曝光,只好殺人滅口。

哈布斯皇族急於煙滅事實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是為了維護皇族的名譽,第二就是自殺違反天主教的教義。從西元17世紀以來,篤信天主教的哈布斯王朝的統治者都被葬在Capuchin教堂,但是自殺者不能接受天主教葬禮。如果留下Rudolf自殺與殺人的真憑實據,那麼他就不可能被天主教會接受,Rudolf將無法與家人葬在一起,他的靈魂也無法安息。因此Franz當時用了許多方式來隱藏事實。Zita皇后也是個虔誠的天主教徒,她出生在Mayerling案件發生之後,因此她對事件的了解幾乎都是來自家人的轉述,哈布斯堡的貴族有可能為了掩蓋事實而對她說謊。

政治陰謀論也是另一個很受歡迎的說法,支持這個理論的人認為Rudolf是被政敵派來的殺手謀殺,他們將Marie也殺死,將整個案件偽裝成殉情。他們認為Rudolf與Marie殉情的可能性不高,因為當時兩人的戀情已經為人所知,Stephanie也在外另有新歡,Franz自己也有許多情婦,即使他下令要Rudolf與Marie分手,Rudolf也不一定要遵從父親的命令,或是採取殉情這種極端的手段。

~Rudolf自殺原因~

‘I can see the slope upon which we are sliding downwards, am very close to things but cannot do anything, am not even allowed to open my mouth to say what I feel and think.’

Rudolf's Letter to Count Latou

雖然有關Mayerling事件的起因眾說紛紜,但是從哈布斯皇室極力掩飾事實的行動看來,Rudolf自殺的可能性極高。Rudolf的個性敏感纖細,並不符合父親對繼承人的期待,自從接受Elisabeth安排的教育方式之後,Rudolf的想法與父親更加與日俱增。雖然他終其一生都在努力追求父親的認同,可是Franz總是將他排除在重要會議之外,從來不讓他參與政治決議。Franz從小接受嚴格的軍事教育,想法保守傳統,他只希望Rudolf遵從他的一切命令,並且完美的執行它們。Franz總是忽略Rudolf針對社會、政治問題提出的建議,還為Rudolf在宮中安排一個無關緊要的職位。
Rudolf與母親Elisabeth的關係也不好,雖然他們的個性相似,對於政治的主張也相同,但是母子之間一直有著無法跨越的距離。
Rudolf與Stephanie的婚姻建立在政治利益之上,據說他到布魯塞爾向

Rudolf死前寫給Stephanie的信

Stephanie提親時,還帶著自己的情婦同行,結果成為當時有名的緋聞。雖然他的婚姻生活一開始還算和諧,但是個性迥異的兩人很快就發生許多爭執而漸行漸遠。Stephanie非常重視哈布斯堡的傳統,婚後藉著她的頭銜建立許多規矩,也很享受追求特權的快感。自由派的Rudolf則是越來越排斥維也納宮廷傳統所帶來的陳腐氣氛,他開始藉著搞緋聞與嫖妓來逃避宮廷生活。Rudolf開始匿名到維也納的小酒館飲酒,他很享受所謂的「平民娛樂」,也很喜歡那裡自由自在的氣氛。





由於家庭與宮廷生活都讓Rudolf感到挫折與失落,他在無法得到認同與情感寄託的情況下開始酗酒吸毒,這樣的生活方式讓Rudolf的健康每況愈下,同時他還患有憂鬱症,在這樣的情況之下,自殺是他逃避這個充滿挫敗的世界唯一的方式。Rudolf在寫給Stephanie的最後一封信中提到,為了維護自己的名譽,自殺是他唯一的選擇,但是他並未提到自己為何要自殺。後來的人提出許多不同的猜測,如Rudolf受到性病與毒癮苦惱、Marie懷孕、或是龐大的賭債使他不得不選擇結束生命。不過Rudolf並未在信中提到Vetsera,這也是令人不解的疑點之一。

一般認為Rudolf是在Vetsera的同意下,先開槍打死她然後自殺。

Rudolf之死為哈布斯王朝帶來巨大的影響,由於他是Franz與Elisabeth唯一的兒子,他死後Franz的弟弟Karl Luwig成為第一順位繼承人,不過他把皇位繼承權讓給自己的兒子Franz Ferdinand。西元1914年Ferdinand在賽拉耶佛被暗殺,他的死亡演變成國際問題,同時成為引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不過奧匈帝國最後戰敗,奧地利與匈牙利各自獨立,哈布斯王朝的皇室被永久逐出奧地利。因此有人認為Rudolf之死是導致哈布斯王朝滅亡的第一步。

~Baroness Marie Vetsera~

Marie Vetsera出生於西元1871年3月19日,她的父親Vetsera伯爵是哈布斯堡宮廷裡的外交官,在Marie出生前一年才被封為男爵。Marie的母親Eleni來自希臘的富裕家庭,在鄂圖曼帝國以經營銀行業聞名。

Marie的母親是個十分重視家族地位並且充滿野心與抱負的女人。Eleni的家族雖然富有但是卻沒有地位,因此她的兩個姊姊都嫁給伯爵,藉著與貴族結親提高自己的身分。Eleni也嫁給比自己大22歲的外交官,她希望自己的女兒能夠延續這個家族傳統,嫁給有身份的貴族。
因此Marie從小就被送到「Institute for Daughters of the Nobility」(訓練貴族教養的女子學校)就讀,這個學校針對12至17歲的貴族女子提供嚴格的道德教育,如優雅的社交動作、法文、繪畫、舞蹈、刺繡,目的在於讓這些女子學習如何成為一個貴族之妻。

奧匈帝國在西元1866年敗給普魯士帝國之後,財政陷入困境,不安與屈辱的氛圍圍繞著原本以哈布斯王朝為榮的奧地利人。此時正是富裕的中產階級興起的好時機,這些中產階級的人民雖然富有,但是卻沒有悠久而高貴的家族歷史,他們渴望藉著婚姻來提高自己的家族地位。而當時許多貴族由於長期過著豪奢浪費的生活,財富早就被花用一空,因此與這些富有的中產階級之女結合正好滿足雙方的需求。
Marie的母親就是這種「Smart Society」中最積極的一人,她不斷舉辦各種奢華的舞會,邀請奧地利的貴族來參加,目的就是為了把女兒介紹給這些上流名人。Marie也的確引人注目,她對於衣服的品味受到眾人誇讚,活潑的個性與高超的馬術技巧也為她贏得「賽馬天使」(The Turf Angel)的美名。Eleni要讓女兒嫁給哈布斯王朝貴族的用意十分明顯,就連Elisabeth也察覺她的用意。

Marie Vetsera

就連Marie也對Eleni的作風感到不滿,Marie的摯友Countess Marie Larish曾經提到Marie對她抱怨母親的事。「母親從來不愛我。...從小她就把我視為一個可以出售的商品,只要能夠得到最佳利益即可。」


"Mamma has no love for me...Ever since I was a little girl she has treated me like something she means to dispose of to the best advantage."





Rudolf與Marie

Marie與Rudolf在西元1888年11相遇,隨即開始3個月的戀情。這段戀情自然不被雙方家庭接受,尤其是Marie的母親更是不滿,雖然Rudolf是奧匈帝國的皇太子,但是他早就結婚生子,根本不是締結婚姻、提升家族地位的好對象,Marie成為皇太子情婦反而會給家族帶來不可預期的危機。

Marie的美國朋友Maureen Allen提到她是個對愛情十分投入而執著的人,當時Marie已經知道Rudolf不僅已有家室,在外還有很多情婦,但是她並未因此離開Rudolf去尋找更合適的對象,反而更堅決的投入這段感情。她似乎天真的以為自己能夠取代Stephanie成為新的皇太子妃,但是卻忘了Rudolf當時還有另一個情婦Mizzi Kaspar。


Rudolf的另一個情婦--
Mizzi Kasper

Mizzi是維也納的演員,據說Rudolf自殺前幾個月曾經向當時24歲的Mizzi提出一起殉情的要求,Mizzi認為這是個無趣的玩笑而拒絕。
被Mizzi拒絕之後,Rudolf把目標轉向Marie,單純的Marie並不知道Rudolf只是不想自己一人面對死亡,所以才找她當同伴,而把Rudolf的提議視為真愛的表現。

當時Marie的家人不斷勸告她放棄這段戀情,同時提到Rudolf與Stephanie離婚的請求已經被梵蒂岡教廷否決,因此他此生都不可能離婚。這個消息卻沒有讓Marie萌生離開Rudolf的念頭,Marie深知母親的個性,很清楚自己總有一天會被逼迫嫁給其他貴族以盡家族義務。
因此Marie認為她和Rudolf只有在死後的世界才能擺脫世俗的羈絆永遠結合,對她來說,Rudolf的提議是愛情的表現。

目前並沒有直接證據說明Rudolf真正的想法,但是他的友人都很質疑Rudolf選擇Marie的真正原因。其中一個朋友認為Marie是個膚淺而情緒化的小女孩,由於年紀尚輕又沒有接受正統的教育,因此思想也很淺薄,她的活力與魅力連輕浮的法國女人都會自嘆不如。這個友人認為Rudolf是個喜愛探討學問的知性男子,他認為女伴對政治的想法反映她的友人是否為具有涵養的人,因此他很重視女伴的內涵,這樣的Rudolf會選擇Marie一起殉情似乎不太合理。

Marie Vetsera位於
Helilgenkreuz的墳墓

Mayerling事件發生後,哈布斯皇室命令Marie的舅舅立刻到場負責處理她的遺體,Marie的遺體被秘密送到Heiligenkreuz的一個修道院埋葬。不過當時Marie自殺的謠言已經傳出,因此她的舅舅也是花了一番功夫才說服修道院的人為她舉行基督教的葬禮,不過葬禮辦的很草率,也只用木製棺木來埋葬她。

西元1889年5月16日,Marie的母親將她的遺體挖出,使用銅製的棺木把她重新埋在一個較好的地點,並且在她的墓前樹立石碑。

Marie的墳墓此後又歷經幾次侵擾,第一次發生在西元1946年,當時入侵維也納的蘇俄士兵為了盜取墓中的珠寶,將覆蓋棺木的巨大石板揭開,同時還破壞了她的棺木。Marie的一直到西元1955年才被當地的神父重新整修,這時他們發現Marie的遺骸上似乎沒有明顯的彈孔。

西元1959年,一位名叫Gerd Holler的年輕醫生在Vetsera家族成員的陪同下,來到Heiligenkreuz檢查Marie的遺體,Marie的遺體已經被俄軍攪亂,他們只在棺木中找到她的鞋子與大量的頭髮。經過詳細的檢查之後,Holler醫師只在Marie的頭骨上發現重擊的痕跡,這個痕跡有可能是俄軍盜幕時造成,不過也可能是Rudolf打死Marie的証明。
為了進一步求證Marie的死因,Holler向羅馬教廷申請當時的調查文件,發現當時在現場只發現一個子彈,因此Holler認為Marie有可能是死於墮胎或其他意外,Rudolf無法接受這個事實所以才跟著自殺。

西元1991年,Mayerling的亡魂似乎一直無法安息。一個住在奧地利Linz的家具商Helmut Flatzelsteiner對Marie十分著迷,他趁有關當局想要重新整理Marie的墳墓時,半夜將她的屍體偷走,並送到一個私人的實驗室去驗屍。Flatzelsteiner隱藏Marire屍體的真實身份,只告訴負責驗屍的工作人員說這是一個死於一百年前的親戚,死因可能是槍殺或刺殺,當時的法醫經過驗屍後認為有此可能,但是由於屍體受到嚴重的破壞,因此無法確認Marie的真正死因。

Flatzelsteiner接著與Krone報社的記者接觸,想把驗屍結果與Marie的屍體一起賣給報社,這時奧地利警方找上門來,他們把Marie的屍體帶走並重新驗屍,但是發現屍骨已經不完整。Marie的屍體在西元1993年10月28日早上重新在Heiligenkreuz下葬,Flatzelsteiner必須付出2000歐元給當地的天主教會作為補償。

Marie的屍骨在1993年重新下葬

西元2007年,Marie原本使用的石棺被送到位於Mayering的修道院,由於石棺受到俄軍的嚴重破壞,因此經過一番整修之後才能夠重新展出。



Marie石棺的維修工程

Marie的石棺目前在Mayerling修道院展出。




Laxenbury Castle連結

1 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