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韓國音樂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韓國音樂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9年1月4日 星期五

2018 韓國《伊莉莎白》音樂劇觀後感(一)—各國死神比較

一直很想一篇有關《伊莉莎白》死神的文章,這個充滿魅力卻又難以理解的角色對奧地利原版或其他國家的演員來說都是非常高難度的挑戰。飾演奧地利原版初代死神的Uwe曾提到他第一次試鏡的感想,當時他的經紀人並沒有特別介紹這個角色,只是告訴他有這個機會。Uwe到了現場才知道自己要演的是死神,「死神是什麼?為什麼不是演有名的佛朗茲國王?」初代死神的扮相非常經典,Uwe留著銀白色長髮,畫上哥德式的美豔妝容,看起來更像是吸血鬼的造型。這樣誇張的造型也讓Uwe感到有些不可思議,他說每次演員大合照時自己總是覺得非常憋扭,到日本宣傳演出的時候,台下的觀眾也用有些恐懼的眼神看著他。

1992年《伊莉莎白》演員合照 (照片來自Pia Douwes臉書)
初代死神的造型被寶塚版與東寶版保留下來,寶塚版死神從一開始的銀白色長髮到這幾年的黑色長髮,同時也因為流行時尚的改變而隨之增加視覺系的妝容或編髮的造型,指片也是不可或缺的裝備,不過基本上總是在外型上特別強調死神與眾不同的外型與嚴肅感。

2009年月組《伊莉莎白》死神--瀬奈じゅん

2014年花組《伊莉莎白》公演死神明日海りお
2016年寶塚宙組《伊莉莎白》東京公演場刊(死神朝夏まなと)
東寶版的死神則以銀黑色長髮為主,後來的城田優以符合混血兒外型的金色長髮扮相展現不同的造型。相反的,奧地利原版的死神後來則逐漸走向較為流行而現代感的造型,Uwe後來於2008年再次與Pia合作飾演死神的時候,以金色長髮與黑色長袍的造型為主。2004年的Mate Kamaras與2012年的Mark Seibert則是以白色與黑色的皮製西裝等充滿現代時尚感的造型來突顯死神的魅力,現代風格的造型也讓死神成為與當時人物完全不同的存在,也代表死神超越時間的能力。韓國版死神的造型則多以適合演員的扮相為主,由於韓國版音樂劇經常啟用偶像演員飾演主角,因此死神的扮相也配合偶像的造型而充滿龐克搖滾風,和其他版本比起來也充滿更多變化。

2004年維也納公演《伊莉莎白》死神Mate Kamaras
2008柏林公演《伊莉莎白》死神Uwe Kroger

2012年Essen《伊莉莎白》死神Mark Seibert
2015年東寶版《伊莉莎白》死神城田優(照片引自連結)

除了造型上的差異之外,各國的死神詮釋也有很大的不同,基本上寶塚版為了配合劇團的風格走向與男役至上的文化,因此許多由魯契尼演唱的歌曲都改由死神演唱,在表演風格上則多強調用嚴肅的表情和動作來呈現死神的高傲與霸氣,並不會刻意強調死神對西西的情慾展現。東寶版雖然是以奧地利原版的劇情為主,但是在死神的詮釋上則較接近寶塚版的方式。韓國是在2012年才由EMK公司演出《伊麗莎白》,和其他國家比較起來算是較遲才出現的版本。韓國版的死神詮釋非常多元,其中以在2012年因為演出死神而獲得韓國音樂劇大賞最佳男演員的金俊秀為代表,俊秀飾演的死神表情非常豐富多變,並且非常主動的展現出對伊莉莎白的情慾渴望,因此他飾演的死神更像是個小惡魔般邪惡而令人恐懼的存在,在某些方面讓我想起Uwe在初版的表演。這次在韓國看的是ZE:A的主唱朴炯植飾演死神的版本,朴炯植的詮釋令我印象深刻,其中最令我驚訝的是他生動的展現了死神的冷酷無情,在給予魯道夫死亡之吻後非常不屑的揮揮手要黑天使清理魯道夫的屍體,這個動作讓我感到不寒而慄。過去看過的版本,或許是為了維持觀眾對於死神的認同感,因此幾乎沒有看過有演員這樣生動直接得展現「死」令人恐懼的一面。或許是因為韓國版導演Robert Johanson對於角色詮釋的態度較為開放,因此韓國版總是能讓我看到完全不同的死神詮釋。我認為寶塚版與原版最大的差異就是在於寶塚版的《伊莉莎白》更像是個童話般的愛情故事,因此由男役首席飾演的死神的魅力與形象更為重要,也是一個經過美化後的角色。奧地利版的《伊莉莎白》則更著重於「死」這個概念的哲學思考,也就是討論伊莉莎白一生與死亡的關聯,以及她糾葛於「死」這個想法的困境,因此原版對於死神的詮釋也更具有開放性。

2013年韓國公演《伊莉莎白》死神朴孝信
2018-19韓國版《伊莉莎白》死神朴炯植,照片引自EMK官網

2018-19韓國版《伊莉莎白》死神朴炯植,照片引自EMK官網
以下從我最喜歡的兩首歌曲「黑暗在擴散」(Die Schatten warden Laenger/闇が広がる)和「當我想跳舞」(Wenn Ich Tanzen Will/踊るなら)來介紹不同版本的死神詮釋。

Die Shatten werden laenger 

1992年Pia/Uwe 公演版

德文版的設計是配合歌詞的內容,讓死神坐在時光馬車上等待魯道夫到來,造型中性的Uwe非常生動的演出「死」對於魯道夫的誘惑,唯一的缺憾是…這個魯道夫也太老了吧@@,歌曲的節奏也比後來慢許多,缺乏急促的緊張感。德國版很喜歡使用死神在背後控制魯道夫與伊莉莎白的動作,在「黑暗在擴散」與「當我想跳舞」都會出現這類的舞蹈動作。

Mate Kamaras

其實這個版本一直是我有點難接受的版本,因為Mate和Maya實在太像姊弟戀了XDDD

Mark Seibert

這個版本的死神Mark Seibert與魯道夫Lukas Permann都是我很喜歡的演員,身材高大剽悍的Mark Seibert飾演的死神與過去的Uwe和Mate完全不同,眼神也略帶邪氣。聲音較為陰柔的Lukas Permann也是德國版《羅密歐與茱麗葉》的男主角,死神與魯道夫的剛柔對比非常強烈。

金俊秀版
就場景布置來說,我比較喜歡韓國版的設計,透過天橋來建立上下兩層的空間感,下面則以魯道夫的支持者的舞蹈來連接之後的劇情。不過每次看俊秀死神都覺得他的表情也太有戲了吧…唱歌也超用力的(好想給他一顆喉糖XDDD),每次看他演死神都讓我笑個不停(誤)不過俊秀的確非常精采的詮釋出死神的狂傲,這個影片也可以看到韓國死神的造型根本就是為偶像打造的,因此服裝充滿龐克搖滾的流行感,重點是一定要穿開胸襯衫(造福迷妹XDDD)這裡可以注意的是韓國版在演唱時會加入許多口語式的唱法,在情緒上的表達也更為激烈,這是韓國版與其他版本最大的不同,在其他的歌曲中也可以看到同樣的演唱方式。

朴孝信音樂劇版
(很想分享YT版的影片,不過EMK最近檢舉得很兇,所以有興趣的人請自行上B站搜尋吧。)
說到韓國版《伊莉莎白》就不能錯過讓我成為老朴飯的版本,第一次看這個版本就讓我驚豔,沒想到韓國版也有這麼出色的死神,即使是飯錄版也能聽出老朴使用不同的聲音演唱,最後的高音也唱出自己的編曲,雖然當時第一次跨界演出音樂劇的老朴在演技與舞蹈上還不是非常純熟,但是以歌唱功力來說真是我聽過最好的死神了。後來發現老朴在演唱音樂劇的時候經常會將編曲改為更能讓他展現高音魄力的版本,甚至在不同場次也會有不同的變化,真的非常佩服他掌握音樂表現的能力與敏感度,這也是歌手跨界演出的優點吧。

Reprise

Se7en演唱版

這個版本是Se7en(崔東昱)演出死神的時候同時發行的電子版mp3,崔東昱用搖滾的方式來演唱這首歌曲,最後的高音也非常厲害。後來城田優版的死神也嘗試用同樣的演唱來結束。

Wenn Ich Tanzen Will
Pia/Uwe


這首經常被稱為「吵架歌」的《當我跳舞時》是在德國Essen公演時才增加的曲目,Kunze認為有必要增加一首歌來描述伊莉莎白與死神之間直接對立的關係,這首歌被安排在伊莉莎白利用自己在匈牙利的人氣成功向佛朗茲與蘇菲爭取權力之後,伊莉莎白驕傲地向死神宣示自己已經奪回掌握人生的機會,死神則對伊莉莎白的自信感到不屑。Kunze在這裡使用與過去不同的二重唱法,兩個角色用同樣的旋律各自唱出相反的想法。

基本上Pia跟Uwe是我最喜歡的伊莉莎白與死神搭檔,Pia一出場就很自然地流露伊莉莎白的自信與霸氣,Uwe飾演的死神被拒絕的神情也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死神的自傲,可以發現Uwe這位多次演出死神的老手已經掌握了自己的死神詮釋。這個表演的舞蹈編排也是我比較喜歡的設計,我覺得由死神在背後像控制船舵一般拉著伊莉莎白的設計實在非常奇怪。

金俊秀演唱會版


這個版本可以看到韓國版《伊莉莎白》在這首歌的舞台設計,韓國版的黑天使舞步設計也非常搶戲,除了搭配伊莉莎白與死神的動作之外,也使用手臂上的翅膀來做出不同的造型。韓國版的黑天使就像死神的小嘍囉一樣幫他助陣,或是包圍伊莉莎白來恐嚇她。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就是圓形的旋轉式舞台在韓國版《伊莉莎白》的表演中也被大量運用來做各種特別的效果。

2013 朴孝信版

好吧,我必須承認每次看老朴跟俊秀版的死神都笑個不停。俊秀的死神表情特多又很愛現的感覺,老朴則是明明很溫柔但是很努力裝出很兇的樣子,雖然有黑天使助陣但是感覺還是會吵輸伊莉莎白啊(誤)
從上面的影片可以看到韓國版的唱法與日本版、德文版都不同,雖然保留了德文版那種鏗鏘有力的唱法來凸顯死神與伊莉莎白對峙的態度,不過韓國版也加入了口語式的演唱方式,聽起來更像是兩人你來我往的爭執。

2014朴孝信 演唱會版

Mark Seibert/ Alice Macura


2018 朴炯植 Press Call

看了這麼多版本,我自己認為最能夠呈現我理想中的死神詮釋的版本是Uwe Kroger和井上芳雄在東寶的演出,另外還有韓國版的朴炯植飾演的死神。我理想中的死神極度自傲,即使被拒絕也不會露出難過或受傷的表情,作為死神,他也非常冷酷無情,只有在面對伊莉莎白的時候才會表現出愛意或其他人類的性格。這點上述三位演員詮釋地非常精彩。井上芳雄在東寶版的《當我想跳舞》中與花總まり的對手戲非常生動,Uwe和Pia後來的表現則完全呈現出我理想中的伊莉莎白與死神,朴炯植則毫不畏懼地展現死神的冷酷無情,他的表演給我很大的啟發。

2018年12月21日 星期五

淺談《歌劇魅影》小說、韋伯版與Yetson/Kopit版

最近一些朋友分享了觀賞對雪組《魅影》和《歌劇魅影》的看法,並提出一些疑惑,其中包括韋伯版像恐怖小說與Yetson版/寶塚版的許多詭異bug等等,韓國版與寶塚版也有許多差異,因此我決定重看一下《歌劇魅影》小說版與韋伯版的演出,看完之後的感想如下:

先簡單介紹一下《歌劇魅影》小說的特色與對魅影的描述。《歌劇魅影》的作者是19世紀中葉的法國小說家Gaston Lerous (1868-1927),Leroux原本主修法律,他在21歲繼承父親留下的百萬遺產之後,就靠著擔任雜誌或報社的特約記者逍遙度日,他的記者生涯也非常精采,經常使用各種手段獲得第一手採訪資料,如在案件開庭之前潛入牢房訪問犯人,或是先到大西洋的島上等待南極探險隊的歸來,並在歸途訪問探險隊員完成頭條報導。熱愛旅行、生性幽默的Leroux在二十年的記者生涯中足跡幾乎遍布世界,這些旅途上看到的奇風異俗也成為他日後撰寫小說的豐富材料。

《歌劇魅影》這部小說於1911年發行,故事的創作動機來自1896年劇院吊燈砸死人的真實案件,作品的敘事風格則更接近Leroux最喜歡的兩位小說家愛倫波與柯南道爾,因此《歌劇魅影》的小說內容結合愛倫坡式的哥德恐怖小說與柯南道爾的偵探推理小說類型,故事以作者描述自己追查「劇院之鬼」過程的第一人稱敘事撰寫,作者就像負責解謎的偵探一樣訪問過去曾接觸「劇院之鬼」的相關人士,並透過分析他們的訊息來解決菲力浦伯爵之死與「劇院之鬼」的謠言是否為真的謎團。

《歌劇魅影》的風格更接近愛倫坡的哥德式恐怖小說,故事中的魅影經常被稱為「歌劇院之鬼」,這個角色在小說中其實是一個神出鬼沒、行蹤飄忽不定的人物,雖然歌劇院的許多員工都言之鑿鑿的表示自己曾見過這個神祕而醜陋的「鬼」,但是不論主事的劇院經紀人或法院的法官都不願意相信這個說法。小說中對於愛力克的外型有非常生動的描述,Leroux經常用骷髏頭來形容他的外表,他的雙眼像是骷髏頭上的黑洞,臉上沒有鼻子,前額垂著三四撮棕髮,耳後則是如野獸般濃密的毛髮。Leroux筆下的愛力克是一個典型的antihero,他除了外型令人不寒而慄之外,還住在不見天日的歌劇院地底,並且像吸血鬼一般睡在棺材中。除此之外,愛力克也不遵循任何倫理道德的觀念,醜陋的外型使他無法得到父母的關愛,因此他很早就離家出走在歐洲各地流浪,最後在波西米亞接受魔術與藝術教育。愛力克之所以可以躲在歌劇院這麼久,並隱藏行蹤四處嚇人,就是因為他在各地流浪時學到高超的腹語術與機關設計的技術。他的名聲傳到波斯皇帝耳中,將他延攬入宮廷並要求他建造許多恐怖駭人的機關與刑具,愛力克使用邦加繩索的技術也非常高超,他用這個技術殺了許多人來討好波斯皇帝的王妃。不過他建造皇宮的技術卻讓波斯皇帝感到威脅,最後國王決定將愛力克處死以避免秘密外流。愛力克得到侍衛長的幫助逃過一劫,當他流浪到巴黎時則接受了進行巴黎歌劇院地基工程的工作,最後他利用這個機會在歌劇院地底搭建自己的宮殿。

了解小說的風格與內容之後,大致上就可以說明為什麼韋伯版的《歌劇魅影》這麼充滿恐怖片的風格。基本上韋伯版是比較忠於原著的改編,除了愛力克令人恐懼的外型與邪惡的性格之外,包括令人覺得很傻眼的克莉絲汀揭下愛力克面具的片段也是小說中的情節。在音樂方面,《歌劇魅影》的主題曲也充滿詭異而妖媚的風格,與其說是克莉絲汀愛上愛力克,更像是愛力克用他的聲音來迷惑克莉絲汀。對克莉絲汀來說,愛力克是父親口中「音樂天使」的化身,他是父親派來指導她歌唱技巧的天使,因此克莉絲汀並沒有對魅影產生愛意。由於韋伯版更忠實的呈現小說內容,在小說中克莉絲汀一直是處於拒絕愛力克、被脅迫成為愛人的處境,加上小說也特別強調愛力克的負面性格與邪惡的本性,因此對我來說,克莉斯汀與韓沃子爵的愛情則更有說服力。

Yetson/Kopit版本的《魅影》雖然保留故事情節的主幹,但是在細節上卻有大幅的改編。這個版本更強調愛力克這個角色的悲劇性,Kopit筆下的愛力克是一個天真任性、憤世忌俗的年輕人,相對於原著將愛力克比喻為克莉絲汀父親口中的音樂天使,Kopit則將克莉絲汀與愛力克母親的聲音相比,藉此強調愛力克渴望母愛的心情並合理化他對克莉絲汀的愛情。除此之外,Kopit更將劇院經紀人設定為愛力克的父親,在劇中可以看到愛力克與父親之間的對立與掙扎,透過父親描述愛力克生平的過程更是精彩動人。可以發現Yetson/Kopit版本將小說版的哥德式恐怖風格刪除,並且以愛力克的親情與悲劇性的童年取而代之。不過這樣的改編結果大概是讓愛力克成為一個令觀眾同情憐憫的男主角,因此克莉絲汀在說服愛力克拿下面具之後逃跑的設定也讓人無法苟同,克莉斯汀與菲力浦伯爵(原著為韓沃子爵)之間的愛情也變得較不重要。

之前看寶塚版《魅影》的時候,除了克莉絲汀逃跑的片段之外,另一個讓我覺得很詭異的地方就是愛力克的外型設定。韋伯版的《歌劇魅影》保留小說的設定,並且真實的呈現了愛力克醜陋的外型,雖然在劇中演員總是戴著面具,但是最後由克莉絲汀拿下愛力克的面具並獻上她的吻,這樣的設定有很強的戲劇張力。從劇情風格來說,Yetson/Kopit的版本的確是比較適合寶塚的風格,在歌曲方面也讓演員有許多發展的地方。不過為了保留男役首席的魅力與風采,寶塚版的愛力克頂多是在右眼做些裝飾,髮型與眼妝還是非常唯美,因此我總覺得寶塚版的愛力克就算「拿下面具也不可怕」,克莉絲汀逃跑的設定就更沒有說服力了。

在這個方面韓國版保留了Yetson/Kopit的設定,從頭到尾都沒有讓愛力克露出真面目。之前一直懷疑韓國版為何會選兩位年紀較大的演員來飾演愛力克這個角色,實際看了劇才知道外型對於愛力克這個角色並非最重要的條件,高超的歌唱力才是最重要的部份。在劇中年幼的愛力克出現時由母親拿著圍巾遮住他的臉,最後克莉絲汀拿下愛力克的面具時則讓他背對觀眾。在謝幕時也沒有露出男主角的真面目,讓觀眾一直抱著期待的感覺。尤其是最後男主角故意做出要拿下面具的動作,並且在空中轉身一跳,燈光則立刻熄滅,讓觀眾的期待再次落空,這樣的設定真的很精彩。

2018年11月13日 星期二

韓國音樂劇《笑面人》觀劇報告 (三)--舞台、服裝與化妝

舞台設計 Oh Pilyoung

Oh Pilyoung 訪談



這次最推薦的地方是《笑面人》的舞台設計,如果預算與時間足夠的話,很推薦可除了坐一樓前面的座位之外,也可以選擇二樓中間的位置,才能完整的欣賞Oh Pilyoung精心設計的舞台。舞台設計的靈感來自男主角被刻意畫出來的笑臉,由於Johanson與製作團隊都希望將這個意象持續呈現在舞台上,因此除了宣傳照中的背景紅色笑臉之外,也可以在舞台上看到許多不同方向與角度的弧線。設計師非常厲害的使用這些組合來呈現多種不同的場景。第一幕的開場是人口販子為了跨海逃難而將Gwayplaine遺棄在海邊,舞台上出現不同層次的布幕並結合投影效果來營造海上波瀾壯闊的臨場感,小船的角度也從與舞台平行轉為垂直面對觀眾的角度,讓觀眾能夠清楚看見演員的表情。在描述喬西安娜與未婚夫關係的宮廷花園場景則結合幾個可以移動的方塊與舞蹈來增加變化。這一幕也讓我想起蜜醬演的《睡衣遊戲》中,也出現飾演縫衣廠女工的演員必須一邊唱歌一邊移動裁縫機的設計。除了移動式的舞台道具設計之外,為了重現17世紀歐洲流浪劇團的生活,因此Ursus的馬車與表演舞台的設計也非常細膩,尤其是Ursus和流浪劇團合作表演Gwayplaine和Dea的故事來賺錢的場景也充滿濃濃的童話風格。

2018/11/01 Blue Square
在雪地中流浪的Gwaynplain Credit to EMK Company
花園中的茶會 Credit to EMK Company
另一個我很喜歡的場景是Dea和馬戲團的朋友一起在河邊洗衣服時演唱「Drown Your Tears」(見Press Call影像),平常很少在舞台上看用真實的水來表演,配上充滿吉普賽風格的樂曲和佛朗明哥舞,是一首輕快而振奮人心的歌曲。第二幕一開場,Gwayplaine恢復貴族身份被帶回宮廷,舞台設計引用了2012年電影版的創意,在舞台上擺了一個不成比例的超級大床來刻意誇示貴族生活的豪放奢華,Gwayplaine早上起來的時候完全無法適應這樣奢華的環境,他的貴族生活與流落在外的Dea與Ursus有著天壤之別,也讓我想起西西剛進入哈布斯堡生活時的場面。最精彩的則是第二幕後半段,Gwayplaine和皇室議員開會的地方,舞台設計師利用圓弧形的座席設計來營造視覺上的距離感與高度,除了用這個方式來突顯貴族與平民之間的階級差距,皇后出現時還用了旋轉上升的設計來強調她至高無上的地位,不過這個設計也充滿濃厚的諷刺意味。

「Drown Your Tears」 2018/11/01 Blue Square
Gwayplaine的寢室 Credit to EMK company
「Drown Your Tears」Credit to EMK Company
議會 Credit to YamStage&EMK Company

服裝設計 by Gregory A. Poplyk

這次負責服裝設計的Poplyk跟據17世紀英國社會貴族與平民的服裝來進行設計,並結合克莉絲汀迪奧、亞歷山大麥昆、Vivian Westwood等設計師的風格,透過色彩鮮豔的服飾來呈現英國貴族的奢華與平民的對比。流浪劇團的服裝是最大的亮點,Poplyk參考許多17世紀英國馬戲團與Freak show (怪奇秀)的圖片與照片來進行設計,在衣服的色彩與質料上呈現自然的氛圍,由於主角Gwayplaine在劇中有許多打鬥的場面,因此也必須兼顧到服裝的柔軟度,並呈現Gwayplaine單純可愛的特質。Gwayplaine成為貴族之後在寢室穿著的睡袍則為裝飾著紫色絨毛、鑲金線花紋的綠袍,藉此突顯他的身分已經完全改變。

Gwayplaine造型 (Credit to EMK Company)
Urus與Dea的服裝設計風格、質料與Gwayplaine身為庶民時的服裝搭配,營造這三個角色像家人一般的親密關係。Poplyk使用咖啡、藍色、綠色、黃褐色,結合麻、皮革、麂皮等材質來設計三人的服飾。尤其是率領流浪劇團的Ursus對大家來說就像父親一樣,他的名字也代表「熊」的意思,因此他的服裝也特別有威嚴,Dea的名字則代表女神的意思,因此她的服裝多以白色為基底,暗示她像是一位擁有純潔之心的天使。洋裝的材質選用麻料並印上藍色的花朵,樸素又不失高雅。

Ursus 與Dea造型 (Credit to EMK Company)

身為貴族的喬西安娜、大衛與安妮女王的服裝則竭盡奢華之能事,尤其是喬西安娜公爵夫人的服飾更是使用許多人造鑽石、黃金、珍珠來呈現華麗精緻的風格,就像許多英國貴族一樣,喬西安娜也經常戴著高得誇張、裝飾許多羽毛的帽子。

喬西安娜與大衛造型 (Credit to EMK Company)

安妮女王與總管造型 (Credit to EMK Company)
除了主要角色之外,流浪劇團的成員造型也非常精緻。流浪劇團的靈感來自17世紀中葉流行於英國的怪胎秀(freak show/見註一)為了完整呈現流浪劇團的樣貌,Poplyk也安排了弄蛇女、踩高蹺的演員、侏儒、雌雄同體的怪人等等。一開始的小提琴手則戴著皮製的頭飾,穿著富有吉普賽風格的服裝來演奏。

 
雌雄同體
弄蛇女

註一:怪胎秀(freak show)是展現罕見生理特徵為主題的表演,「freak show」影射的意思就是「大自然中的怪胎」。怪胎秀常見的表演為外型特異的人,如特別高大或矮小的人、擁有兩性性徵的人(雌雄同體)、罹患特殊疾病(多毛症、白子、天生手足殘缺)或外表因外力影響改變的人,另外還會有些特別聳動的表演,如吞火或吞劍等。

16世紀中葉,怪胎秀在英國廣受歡迎,許多被毀容或外型特異的人被當作娛樂大眾的工具,並吸引許多觀眾前往觀賞。其中最有名的表演者之一就是來自義大利的Charles I of Lazarus and Joannes Baptista Colloredo,他們是一對連體嬰,Joannes的身體從Lazarus的腰部伸展出來。在沒有表演的時候,Lazarus會用大袍子將身體遮住以免吸引外人的注意。

義大利連體嬰Charles I of Lazarus and Joannes Baptista Colloredo
有關化妝--by Kim Yu-sun

化妝師在這部劇中最重要的就是Gwayplaine裂嘴笑臉,Kim表示他接下這份工作之後就開始在路上不斷觀察行人的嘴型,最後才決定他想畫一個連坐在舞台最遠的觀眾都可以看見的造型。因此Kim依照三個主角的臉型畫出從嘴角往上延伸到顴骨的傷口。除了嘴型之外,Kim也將主角的眉毛畫得特別粗,看起來很像木偶的感覺。

Gwayplaine造型(Suho飾演) Credit to YamStage

2018年10月29日 星期一

《The Man Who Laughs》(笑面人)導演Robert Johanson專訪

《The Man Who Laughs》(笑面人)導演Robert Johanson專訪

Robert Johanson在美國Millbourn的Paper Mill Playhouse (美國最大的地方劇場)擔任藝術導演超過二十年,他在2007年到韓國導演捷克版的《哈姆雷特》,此後他與韓國的EMK Company合作導演許多版權音樂劇(licensed musical),如韓國版的《伊莉莎白》、《The Last Kiss/Rudolf》(中譯:情定梅耶林)、《魅影》、《基督山恩仇記》、《Rebecca》、《Marie Antoninette》....等作品,Johanson也因此在韓國培養出一群喜愛音樂劇的支持者,他們會因為這是Johanson執導的作品而買票進場。

《笑面人》的創作靈感在五年前就出現,Johanson提到約在2013年的時候,他就一直想製作一部像《貓》、《歌劇魅影》、《悲慘世界》這類大型的、可以連續上演的版權音樂劇,因為百老匯已經很久沒有這樣大型的長青作品出現。《笑面人》其實是法國文豪雨果在《悲慘世界》之後完成的作品,過去曾多次被改編為電影、漫畫,劇中的主角也成為《黑暗騎士》中小丑的靈感來源。有一次Johanson演完《基督山恩仇記》要坐飛機回美國的時候,在機上看了最近改編的法國版《笑面人》(2012),立刻大為讚賞,正好當時野角正要坐飛機從韓國回美國,Johanson立刻推薦野角這部電影,要他在飛機上好好看一下。沒想到野角竟然在航程中把電影看了三次,還立刻完成三首主要歌曲(也太強了)。看完電影之後,Johanson重新看了雨果的小說,由於過去曾有許多將小說改編為音樂劇的經驗,因此Johanson很善於將小說濃縮為三小時的舞台演出,他將劇本交給EMK Company之後,很快就獲得劇團的同意並開始籌備演出。

《笑面人》是由韓國製作公司邀請來次外國的幕後工作人員製作、由韓國演員演出的作品,過去的韓國原創音樂劇多是以韓國本土的主題為主,因此《笑面人》是第一部在韓國演出西方主題的原創音樂劇,這也展現韓國音樂劇製作公司希望作為向國際(尤其是亞洲國家)輸出音樂劇的企圖心。

在改編雨果的小說時,Johanson表示《笑面人》的故事其實很單純,主要人物也只有三個,因此是非常適合改編為音樂劇的故事。除此之外,Johanson認為故事中的名句「The Paradise of the rich is made out of the hell of the poor」(富人的天堂建立在窮人的地域之上)代表了《笑面人》這個故事的核心,但是這個描述貧富差距的故事卻能跨越時代與國家,在不同國籍的觀眾心中引起共鳴。 

Youtube連結